风筝古诗日记:追忆纸鸢飞扬的诗意时光
四月晴空下的遐思
清晨推窗,见三五孩童在草坪上奔跑,手中丝线牵连着斑斓的蝴蝶风筝,忽然想起高鼎《村居》中"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"的生动画面。这穿越千年的场景,让我不禁取出珍藏的梨花木匣,翻开那本泛黄的《唐诗宋词选》,任思绪随风飘向古诗中的风筝世界。
诗韵中的纸鸢意象
唐代元稹《有鸟二十章》中"云外摇风动四极,纸鸢线索任儿童"的描写,将风筝的灵动与天地的辽阔完美融合。诗人总借风筝抒怀,如寇准《纸鸢》中"清风如可托,终共白云飞"的慨叹,看似写风筝,实则是士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。最令我动容的是陆游《观村童戏溪上》的"竹马踉蹡冲淖去,纸鸢跋扈挟风鸣",一个"跋扈"二字,让纸鸢的桀骜之姿跃然纸上。
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字的艺术,更是古人将物理现象诗化的智慧结晶。风筝需要逆风才能上升,这恰似人生需借逆境成长;手中的线既是指引也是束缚,犹如人世间的牵挂与羁绊。诗人们早在千百年前,就用最精妙的语言参透了这些哲理。
城南旧事里的风筝情缘
午后阳光正好,我带着古籍来到城南的旷野。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文人放纸鸢的胜地,如今虽高楼林立,但春风依旧。取出仿制的沙燕风筝,学着古人的样子奔跑放飞,忽然体会到白居易《春风日》中"踏青放鸢趁晴明,一线牵得万里情"的意境。
传统文化中的匠心传承
记得去年拜访非遗传承人时,见他用削竹、裱糊、绘画的传统工艺制作风筝,每个步骤都透着《考工记》中"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,工有巧"的造物哲学。他吟诵着"鸢者,谓之纸鹞,以竹为骨,以纸为翼"的古语,说这才是风筝最本真的模样。那些印着山水花鸟的风筝,本身就是飘在空动的中国画。
夕阳西下时,风筝在晚霞中化作剪影。此刻方才明白,为什么古人总将放风筝称为"放晦气"——当目光追随风筝投向苍穹,所有尘世烦忧的确都显得渺小了。收起风筝时,意外发现线上缠着一段柳枝,这莫非是李白《春日行》中"春风尔来为阿谁,蝴蝶忽然满芳草"的意境在现实中的映照?
诗意与现代的对话
归家途中,看见广场上有人放飞带着LED灯的风筝,夜空中的点点星光与古诗中的"夜静弦声响碧空,宫商信任往来风"形成奇妙呼应。科技让古老的游戏焕发新生,但那份"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"的诗意追求始终未变。
临睡前重读郑板桥《怀潍县》中的"纸花如雪满天飞,娇女秋千打四围",忽然莞尔。原来千百年来,春风中的欢乐从未改变。谨以日记记录今日所思,愿这份跨越时空的诗意,能如风筝般永远飘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天空。
关于风筝纸鸢的古诗合集
有关风筝的古诗 《纸鸢》 (宋)寇准 碧落秋方静,腾空力尚微. 清风如可托,终共白云飞。 《风鸢图》 (明)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绵,搓够千寻放纸鸢。 消得春风多少力 ,带将儿女上青天。 《纸鸢》 (宋)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,似嫌飞鸟未多端。 才乘一线凭风去,便有愚儿仰面看。 未必碧霄因可到,偶能终日遂为安. 扶摇不起沧溟远 ,笑杀抟鹏似...
关于风筝纸鸢的古诗
古代人们对风筝的喜爱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,而风筝纸鸢也随着风筝一起受到了人们的喜爱。以下是几首关于风筝纸鸢的古诗。《纸鸢篇》纸鸢张翅齐高飞,摇曳扶摇上九霄。纸鸢离地非虚飘,九霄云外歇鹰巢。纸鸢事劳勿怨忘,归宿自然知何处。此篇为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,他以创造性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飞翔中...
放风筝的古诗纸鸢
放风筝的古诗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 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 雨余溪水掠堤平,闲看村童谢晚晴。 竹马踉蹡冲淖去,纸鸢跋扈挟风鸣。 只是凭风力,飞腾自不知。转来高处去,肯顾此身危。 云外摇双翼,空中寄一丝。每愁吹断后,欲觅意何之。...
放风筝的诗句古诗词纸鸢合集
关于风筝的古诗 1、儿童放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 ——清·高鼎《村居》译文: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,趁着东风把风筝 放上蓝天。 2、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 ——清·高鼎《村居》译文:农历二月,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,黄 莺飞来飞去。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,随风摆动,好像在轻轻...
读古诗,想想古时小朋友玩的是什么游戏,填在括号里。例:儿童散学归来早...
读古诗,想想古时小朋友玩的是什么游戏,填在括号里。例: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(放风筝)童孙未解供耕织,也傍桑阴学种瓜。()答案:答:过家家。考查知识点:诗词鉴赏 诗词作者简介,重点词语与译文:高鼎,清代后期诗人。字象一,又字拙吾,仁和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。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