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题西林壁》古诗的启示:一次山行日记
横看成岭侧成峰
清晨六点,我站在庐山脚下仰望云雾缭绕的山峦,突然想起苏轼《题西林壁》中"横看成岭侧成峰"的句子。这让我决定像古人一样,用不同角度记录今天的登山之旅。
东坡视角的晨光
从东侧古道拾级而上,晨光将山体切割成明暗交错的几何图形。岩壁上苔藓泛着翡翠般的光泽,恰似苏轼笔下"远近高低各不同"的具象化呈现。我用素描本快速勾勒,发现同一块山岩在朝阳下竟能呈现三种不同的质感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
正午时分抵达半山亭,浓雾突然漫卷而来。能见度骤降至五米,方才清晰可辨的奇峰怪石全都隐入混沌。这让我真切体会到"不识庐山真面目"的意境——自然永远比人类认知的更复杂。
雾中禅意
在浓雾笼罩的观音桥畔静坐二十分钟。当视觉被剥夺时,耳朵变得格外敏锐:山泉叮咚声里藏着七种不同音阶,风吹过松针的沙沙声像某种古老的密码。这或许就是苏轼所说"只缘身在此山中"的深层体验。
暮色中的顿悟
傍晚下山时云雾突然散开,夕阳给西林寺的黄墙镀上金边。回首望山,发现晨间记录的"岭"与"峰"其实属于同一道山脊。这让我想起《题西林壁》最后两句的哲学意味——我们永远只能捕捉真理的某个片段。
今日用双脚丈量古诗里的意境,终于明白苏轼为何要在西林寺题壁。有些感悟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抵达,就像此刻笔记本上歪斜的字迹,记录着比照片更真实的庐山。
《题西林壁》古诗
(1)题西林壁: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西林寺在庐北麓。题:书写,题写。西林:西林寺,在江西庐山。(2)横看:从正面看。庐山总是南北走向,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。侧:从侧面看。(3)各不同:不相同。(4)识:认识;清楚。(注:这里不是看清楚,没有看的意思,只有清楚的意思。)(5)真面目:指庐山真实的...
西林壁苏轼的古诗
古诗《题西林壁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。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,又是一首哲理诗,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,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,故而亲切自然,耐人寻味。一、作品原文 《题西林壁》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二、白话译文 从正面、侧面...
题西林壁的古诗
题西林壁 ——李白 西林壁,翠黛秀,连绵万里绿。天地正静,华屋传千古,碧霞飘一之句,急殊之辞。北邙积雪观,晓闻雄雏用策论,策论 九曲何由来,江山有气象,亭台相映,飞楼迭起,似十万仙子群跃,东海讴歌人间。寒林无人赏,萧萧风味与诗兴,独坐西林壁,高唱洛阳歌,天地一归并,昔日游戏头,今日题壁心...
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
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注释 (1)题西林壁: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西林寺在庐北麓。题:书写,题写。西林:西林寺,在江西庐山。(2)横看:从正面看。庐山总是南北走向,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。侧:从侧面看。(3)各...
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
题西林壁 宋代: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译文 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庐山,庐山呈现各种不同样子。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面目,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。注释题西林壁:写在西林寺墙壁上。西林寺在庐山西麓。...
《题西林壁》古诗
《题西林壁》全文 一、古诗原文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二、古诗译文:从正面、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、山峰耸立,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。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,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。三、古诗注释:题:书写,题写。西林:西林...
题西林壁中的诗句合集
(一)题西林壁古诗中的名句 《题西林壁》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是千古名句 (二)题西林壁的意思 《题西林壁》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的诗作。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,又是一首哲理诗,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。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。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, 崇山峻岭郁郁葱葱...
《题西林壁》诗词合集
题西林壁古诗篇 1: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 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 注释 (1)题西林壁: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西林寺在庐北麓。题:书写,题写。 西林:西林寺,在江西庐山。 (2)横看:从正面看。庐山总是南北走向,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。侧:从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