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面朝大海,古诗相伴的黄昏日记

面朝大海,古诗相伴的黄昏日记

某年仲夏 滨海小筑

傍晚时分,我独自坐在海边的礁石上,任凭海风拂过面颊。背包里装着那本翻旧了的《历代咏海诗选》,突然想起今日竟是苏轼写下“海上涛头一线来,楼前指顾雪成堆”的九百三十周年。海浪拍岸的节奏,仿佛与古诗的韵律暗暗相合。

一、初识沧海

记得第一次真正理解大海与古诗的关联,是读到曹操的《观沧海》:“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”那时才明白,原来古人面对海洋时,与我们有着同样的震撼。此刻夕阳西下,金色的光芒洒在海面上,正好应了白居易“海天东望夕茫茫,山势川形阔复长”的景象。浪花卷起千堆雪,又落下万斛珠,恰如李梦阳所描绘的“碧海吞天尽,青峦拔地雄”。

二、诗中的海韵

翻开诗集,张九龄的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倏然映入眼帘。这句诗最适合此刻的意境——虽然独坐海边,但想到千百年来无数诗人曾与我一样凝视这片蔚蓝,便觉得不再孤独。古诗中的大海时而狂暴,如陆游笔下“涛头汹汹雷山倾”;时而静谧,似王维诗中“湖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”。这种多变的性格,恰如人生际遇,起伏不定却始终向前。

最让我动容的是李白对待大海的态度: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”面对浩瀚无垠的海洋,他没有畏惧,反而激起了征服的勇气。这种精神穿越千年,依然在浪涛间回响。当我凝视远方的海平线时,仿佛能看见古代的帆影,听见诗人的吟唱。

三、海与诗的永恒对话

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海岸,就像古诗永不停止地叩击着心灵。王勃的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让我想起远方的友人;李商隐的“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”又让人感慨万千。这些诗句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,编织成一张跨越时空的网。

夕阳渐渐沉入海平面,染红了整片天空。此刻想起杨万里的“海涌银为郭,江横玉系腰”,真是再贴切不过。海天交接处,晚霞如锦,恍若杜甫笔下“峥嵘赤云西,日脚下平地”的壮丽景象。我合上诗集,任凭海风翻动书页,仿佛那些古诗都化作了浪花,融入这无垠的蔚蓝。

四、归途随想

踏上归途时,月亮已经升起。回头望望月光下的大海,突然明白了张若虚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”的意境。千百年来,大海依旧,明月依旧,而吟咏它们的诗人换了一代又一代。这种永恒与短暂的对照,令人既感渺小,又觉欣慰——至少我们还能通过古诗,与古人共享同一片海天。

回到住处,在日记本上写下今日所思。忽然觉得,大海与古诗都是永恒的见证者:一个见证着地理的变迁,一个见证着情感的传承。而我们,不过是其间短暂的过客,有幸能同时聆听两者的低语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