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观万物皆自得:一场关于生命哲思的日记
晨起观露
清晨推窗,见檐角悬露欲滴,忽忆程颢《秋日偶成》中"万物静观皆自得"之句。那水晶般的露珠在蛛网上颤动,折射出七色光晕,竟让我怔立良久。想起昨夜读《庄子》"道在蝼蚁"的寓言,此刻方知古人诚不我欺——这直径不过半寸的微观世界,自有其圆满具足的宇宙。
偶得小诗
蛛丝悬露映朝霞,
瞬目恒沙即天涯。
莫道微尘无至理,
须弥芥子本同家。
市井见闻
早市买菜时,见卖豆腐的老翁与顾客为两毛钱争执不下。忽闻隔壁摊位的盲人琴师拉响胡琴,竟是《阳关三叠》的调子。琴声里,老翁突然摆手笑道:"罢了罢了,就当请您听曲儿。"众人皆笑,让我想起苏轼"蜗角虚名,蝇头微利"的词句。原来市井烟火中,亦藏着"万物静观"的禅机。
午后沉思
整理书房时,从《五灯会元》中飘落一页笔记,是去年读药山禅师"云在青天水在瓶"的感悟。当时只道是寻常,此刻对照晨间所见,忽觉"静观"二字如钥匙般解开诸多困惑。王阳明说"心外无物",但若不曾真切凝视过一滴露水的消亡,又如何懂得"物我合一"的真谛?
"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"的三个境界,或许正藏在日常的凝视之中。第一重见形,第二重见性,第三重见己。
暮色省思
晚霞染窗时重读陶渊明《饮酒》,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的意境与今日种种莫名重合。忽然明白:所谓"静观",非是刻意求之的姿势,而是心灵腾出空明后的自然映照。就像此刻笔下文字,不过是白日那些露珠、琴声、书页在意识之池的倒影。
日记结语
临睡前记起《菜根谭》"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"的譬喻。今日种种见闻,恰似穿堂清风,而文字不过是竹叶的些微颤动。真正的"自得",或许就在这观而不执、记而不滞的平常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