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静夜思:一轮明月寄乡愁

静夜思:一轮明月寄乡愁
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

今夜月色格外清朗,推开窗时,李白《静夜思》的句子蓦然浮上心头。银白的月光如水般倾泻在书桌上,恍惚间竟真像覆了一层薄霜。这光景让我想起儿时在乡下老宅的日子——那时祖母总爱在月圆之夜,指着庭院里的桂树说:“你看,吴刚还在砍树呢。”
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

窗外的梧桐树影婆娑,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,在墙上勾勒出流动的银斑。忽然记起苏轼《水调歌头》里“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”的意境。此刻的城市灯火通明,却再难见到繁星,唯有这轮明月,依然如千年前张若虚笔下那般“皎皎空中孤月轮”,默默见证着人世变迁。

王维《山居秋暝》中写道: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这般清幽的景致,如今只能在古诗里神往了。钢筋森林里,连月光都被高楼切割得支离破碎。忽然怀念起去年在黄山观月台看到的景象——云海托着玉盘般的月亮,仿佛伸手就能触碰。
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

李白《把酒问月》的感慨穿越时空击中了我。此刻凝望的月亮,是否也曾在杜甫草堂的茅檐上停留?是否抚慰过李清照“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”的孤寂?现代人总忙着低头看手机,却忘了抬头看看这轮照耀过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明月。

合上日记本时,月光已在窗棂上移了三寸。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爱咏月——它是最恒久的见证者,最沉默的知己,更是漂泊者永远的精神故乡。这抹清辉里,藏着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。

古代诗词中的一轮明月作文

篇1 古代诗词中的一轮明月作文 一轮明月,悬挂千年,照亮了无数诗人词客的心灵。它不仅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,更是古人寄托情感、抒发心志的载体。在古代诗词中,明月常常与诗人的孤独、思念、豁达、超脱等情感交织在一起,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。白居易的《夏夜宿直》中,明月是诗人静夜沉思的见证者。"寂寞挑灯坐,沉吟蹋...

古今明月作文

月亮是永恒的见证者,它以不变的清辉,注视着人间的沧桑巨变。从远古的蛮荒到现代的文明,月光始终如一,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。在古老的诗篇中,月亮是诗人笔下的常客。屈原在《天问》中仰望苍穹,李白在《静夜思》中遥寄乡愁,苏轼在《水调歌头》中抒发豪情。月亮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的思考,对理想的追求,对情感的...

有关中秋赏月的诗歌

一、原文:《静夜思》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二、衍生注释:1. 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: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,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。2. 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:我禁不住抬起头来,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,不由得低头沉思,想起远方的家乡。三、赏析:...

与明月相关的古诗

《静夜思》原文: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一、衍生注释:“疑”是好像、以为的意思。“举头”就是抬头。诗人在异乡,夜晚看到床前的月光,一开始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。二、赏析:这首诗特别简单,但是意境超棒!短短二十个字,就把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先是把月光误认...

品读中秋之美传承传统文化作文

中秋的月亮总是格外圆润,像一块温润的玉璧,悬挂在深邃的夜空中。月光如水,静静流淌在屋檐上、树梢间,也流淌在每个人的心头。这是一个被月光浸润的节日,千百年来,它承载着游子的乡愁,寄托着亲人的思念,见证着团圆的温暖。在这轮明月之下,千家万户都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团圆故事。有的人家围坐在庭院中,...

月满中秋有些什么诗词

李白笔下的月亮,是思乡的象征。"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"这首《静夜思》,以最朴素的语言,道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。月光如霜,洒在游子的心头,化不开的乡愁,就这样在月光下静静流淌。苏轼笔下的月亮,是思念的见证。"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...

古诗中的月亮作文600字

在李白的笔下,月亮是游子思乡的寄托。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这首脍炙人口的《静夜思》,将游子的乡愁写得如此真挚动人。月光如霜,洒在游子的心头,化不开的思念,只能在月光下默默流淌。月亮成了游子与故乡之间无形的纽带,虽远隔千里,却能共赏一轮明月。而在杜甫的诗中,月亮则...

古诗中的月作文700字

在古老的习俗中,中秋节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。文人墨客以月寄情,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苏轼在《水调歌头》中写道:"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"将对人生的思考融入月色之中。李白则在《静夜思》中写道:"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"道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思念。这些诗词,让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。如今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