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5日 晴转多云
清晨被窗外的鸟鸣唤醒,恍惚间想起孟浩然的《春晓》:"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"。虽已是深秋,但宿舍楼下的麻雀依然热闹,它们啄食着栾树落下的红果,在枯黄的草坪上跳来跳去。
午后的阅读时光
下午在图书馆翻到杜甫的《登高》,"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"两句忽然让我怔住。从七楼窗户望出去,校园后山的枫叶正红得灼眼,几个登山者的身影在栈道上缓缓移动,像极了诗中描绘的萧瑟意境。
突然意识到,古人见秋而生悲,或许不只是因为景色凄凉。就像李白《静夜思》里"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"的孤独,千年后的异乡学子依然能在自习室的月光里尝到相似滋味。
夜归小记
晚上十点从实验室回来,路灯把梧桐叶的影子拓印在水泥路上。手机突然震动,母亲发来老家院子的照片,金桂落满石阶。这三首诗像约好了似的在脑海轮转:春日的生机、秋日的肃杀、深夜的乡愁,原来都藏在季节变换的褶皱里。
忽然明白语文老师常说的"古今人情相通"。千年光阴看似遥远,但当我们在相似的场景里吟诵同样的诗句,那些关于成长、离别与思乡的情感密码,始终在汉字的肌理中静静流淌。
临睡前的思考
记录这些文字时,窗外恰好飘过一片银杏叶,在路灯的光晕里旋转坠落。我想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此——它让我们在杜甫登高的长江岸边、在李白仰望的月光下、在孟浩然聆听的春鸟啼鸣中,不断确认着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情感联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