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锄禾日当午中的善思日记

《锄禾日当午》中的善思日记

七月十五日 晴

今日重读李绅的《悯农》,"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"这两句诗,像一粒种子,落在心田,悄然生发出关于"善"的层层思考。以往总觉得,"善"是宏大的施舍、英勇的义举,但这首诗却让我看见,善最本真的模样,或许就藏在这烈日下的汗水里,藏在对这滴汗水的深刻悲悯之中。

诗中描绘的场景,是千年以来中国农民最真实的写照。烈日灼心,大地蒸腾,农夫弯曲的脊背构成了土地最坚实的曲线。那滴从额角滑落,摔碎在禾苗泥土间的汗珠,凝聚的不仅是体力上的辛劳,更是一种沉默的、近乎神圣的奉献。他们以自身的艰辛,换取万物生长的根基。这本身就是一种至善——一种对生命的创造与守护之善。它不声张,却支撑起了整个文明的重量。

一、对劳动之善的敬畏

这首诗的善意,首先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庄严的笔触,为劳动者立传,给予了劳作最崇高的敬意。在“日当午”的极致环境下,“汗滴禾下土”的细节捕捉,胜过千言万语的赞颂。它让我明白,真正的善,并非居高临下的怜悯,而是感同身受的尊重。我们能品尝的每一粒米,入口的每一餐饭,其背后都链接着无数的汗水与辛劳。认识到这一点,并对这份付出心怀感恩与珍惜,便是在践行一种最朴素的善。这种善,体现在吃完碗里的最后一粒米,体现在对食物的不轻易浪费,体现在内心那份真诚的谢意。

二、由悯农到悯人:善的扩展

更进一步,“锄禾日当午”所激发的,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能力。它让我们得以跨越自身生活的局限,去看见、去体谅他人的苦辛与不易。这份“悯”的情感,正是善的源头。它不仅仅局限于农人,可以延伸至凌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、穿梭于街头巷尾的外卖骑手、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……每一个用自己的汗水努力生活的人,都值得被看见、被尊重。

当我们因为这首诗而开始关注一个群体的命运,当我们因为这份触动而愿意在生活中多一些体谅、少一些苛责,比如对服务员说声谢谢,对快递员道声辛苦,这便是将诗中的善意,化为了具体而微的行动。善,就这样从纸上的一句诗,流淌进了现实生活,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温暖纽带。

三、于当代的重读:善的实践

在物质丰裕的今天,“汗滴禾下土”的体验或许离很多人很遥远,但这首诗所蕴含的关于节俭、感恩与尊重的训诫,却从未过时。其善意,在当代有了更丰富的实践维度。它提醒我们,即便远离土地,也不能忘记根本;即便生活优渥,也不应失去对资源、对他人劳动的敬畏之心。

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公平贸易农产品,让农民的汗水获得更合理的回报;可以通过“光盘行动”,减少对劳动成果的辜负;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,兢兢业业,滴下属于自己的“汗水”,创造价值,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社会的善?

合上书页,那幅“锄禾日当午”的画面却愈发清晰。它不再只是一首古老的诗歌,而是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,提醒着我:善,既是对他人艰辛付出的深切共情与尊重,也是将这份共情化为日常中的珍惜与体谅。每一滴汗水都不应被辜负,每一种努力都值得被善待。这便是古诗穿越千年,赠予我们的,最珍贵的善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