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》——重阳节日记
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晴
清晨推开窗,一阵带着菊花清香的秋风拂面而来,日历上的数字提醒着我——今天是重阳节。王维那句"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"突然涌上心头,像一块温热的姜糖,既甜且涩地化在舌尖。
一、茱萸与故乡的剪影
小区门口的老伯正在售卖茱萸枝,深红的果实像极了老家后山的野茱萸。记得儿时重阳,祖母总会用红绳将茱萸系在我的衣襟上,说能驱邪避灾。此刻摩挲着手中的茱萸,恍惚看见祖母站在炊烟袅袅的灶台前蒸着重阳糕,蒸汽模糊了她眼角的皱纹。
二、登高望远的城市孤岛
午间登上公司天台,这座钢铁森林的32层竟成了现代人的"登高处"。远处公园里依稀可见放纸鸢的孩子,他们的笑声被风扯成碎片。手机里家族群正在直播老家登高的盛况,表哥发来的视频中,故乡的青云塔依旧矗立在山巅,塔铃叮当,却再不是当年与我共赏秋色的那阵风铃。
三、数字时代的亲情连线
傍晚视频通话时,母亲特意把手机对准餐桌:"给你留了菊花酒和栗子糕。"像素构成的影像里,父亲的白发比中秋时又多了几簇。当镜头扫过空着的我的座位时,我们默契地同时转移了话题——这大概就是当代游子与家人心照不宣的温柔。
四、古诗新解
夜色渐浓时重读王维的诗,突然惊觉"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"的"少一人",在高铁时代有了新解。我们确实少了围坐分糕的团圆,却多了即时共享的云端茱萸;失了登高并行的体温,但存着24小时在线的牵挂。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韧性。
合上日记本前,我在书页间夹了一枝风干的茱萸。异乡的月亮照着千年不变的诗句,而诗句里沉浮的,永远是人间最古老的相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