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走红军行古诗路日记
七月十五日 晴
清晨六点,我背着行囊踏上前往赣南的列车。此行的目的,是为了追寻那首传诵已久的《红军行古诗》中描绘的路线,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阳光透过车窗洒在笔记本上,墨迹仿佛也带上了历史的重量。
于都河畔的沉思
正午时分,我站在于都河畔。河水潺潺流淌,岸边石碑上刻着《红军行古诗》的全文:"红旗卷起农奴戟,黑手高悬霸主鞭。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"默诵这些诗句,眼前仿佛出现1934年的那个夜晚,红军主力从这里渡河开始长征。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,他的祖父曾亲眼目睹红军渡河,说战士们手拉着手结成人体缆绳,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一座永不倒塌的桥梁。
我蹲下身,将手浸入河水,试图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。微风拂过,岸边的芦苇沙沙作响,像是无数先烈在低语。翻开日记本,我郑重记下:红军精神首先是对理想的坚定,正如诗中所写"敢教日月换新天",这是一种改天换地的豪情。
湘江边的追忆
次日来到湘江畔,这里曾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战场。站在纪念馆里,看着那些锈蚀的枪械和发黄的日记,我久久无言。一位讲解员动情地讲述:当时红军战士为了掩护主力渡江,与数倍于己的敌军激战四天四夜,江水都被染红了。《红军行古诗》中"红旗卷起农奴戟"的豪迈,背后是无数年轻生命的奉献。
我在江边采集了一捧鹅卵石,它们被江水冲刷得圆润光滑,却依然坚硬如铁。这多像红军战士的性格——历经磨难,初心不改。夜幕降临时,我在日记中写道: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,而是明知前路艰险,依然选择前进。
泸定桥上的脚步
第三日,我站在泸定桥头。十三根铁索横跨大渡河,木板铺就的桥面随风晃动。试着走上桥面,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惊心动魄的摇晃。72年前,红军勇士就是在这里冒着枪林弹雨夺取了这座天险。
握着冰凉的铁索,我突然理解《红军行古诗》中"黑手高悬霸主鞭"的含义——那是对旧世界的控诉,更是对新世界的呼唤。每一个攀爬在这铁索上的战士,都是为了砸碎旧世界的锁链。我在桥中央驻足良久,任山风吹拂脸庞,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清明。
六盘山上的眺望
行程最后一天,我登上了六盘山主峰。站在毛泽东写下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的地方极目远眺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。这里也是《红军行古诗》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地。山风猎猎,吹动衣襟,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军号声声。
打开日记本,我写下最后一段感悟:这次重走红军路,让我真正读懂了《红军行古诗》。它不是简单的文字,而是用生命谱写的乐章。诗中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理想的光辉、信仰的力量。当我们今天重温这首诗,重温这段历史,最重要的是传承那种精神——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低头,永远向着光明前进。
夕阳西下,我对着群山深深鞠躬。红军行古诗的精神,已经如同这漫山遍野的松柏,在我心中生根发芽。这段旅程结束了,但真正的长征永远在路上。
100字以上国庆节日记
100字以上国庆节日记 篇1 10月1日是国庆节,是祖国母亲65岁的生日,在这节日里,普天同庆。一大清早,我们就起床出发去乐清阿姨家玩。路上两旁挂满了大红灯笼,街道上人来人往,车水马龙,妈妈说,幸亏起得早,要不然高速肯定会堵车。到了阿姨家,阿姨带我们去吃了很多好吃的东西,又带我们去贝贝乐儿童乐园玩。里面人山人海的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