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重读感怀日记

重读《题临安邸》感怀日记

壬寅年冬月廿三 微雨初霁

晨起推窗,见远山含黛,忽忆林升《题临安邸》中“山外青山楼外楼”之句,竟觉八百年光景倏忽而过。遂取《宋诗钞》重读此诗,墨色如新,而感慨愈深。

一、诗中之景与眼前之景

临安今称杭州,昔年南宋行在,今已成繁华都市。诗中“西湖歌舞几时休”之间,犹在耳畔回响。午后特往湖滨路行走,但见游人如织,画舫穿梭,雷峰塔影倒映湖中。虽无南宋时“暖风熏得游人醉”的靡靡之景,然商业喧嚣亦令人目眩。忽见少年着汉服拍短视频,唱流行曲,与湖边传统戏班笛声交织,竟成古今交融之奇观。

二、历史讽喻与当下思辨

林升当年以“直把杭州作汴州”讽喻偏安一隅之朝廷,今人读此诗,多以为只是怀古之作。然细思之,诗中“楼外楼”三字,岂非暗合当下物质繁华背后的精神空虚?在湖旁咖啡馆见青年皆低头刷手机,邻座商人高谈融资上市,忽觉古今之“醉”虽有形式之异,其本质未尝改变。

归家后查资料,知林升生平仅存此诗,却道尽时代病症。想起日前读某学者论述:南宋时临安城人口逾百万,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,其繁华程度远超汴京,而统治者竟满足于此等“虚假繁荣”。对照今日,吾辈是否亦在数字经济的“楼外楼”中迷失?

三、诗韵长存之启示

暮色渐浓时,至孤山访林升诗碑。花岗岩上刻着那首七绝,雨水浸润后字迹愈发清晰。有父母携幼童诵读此诗,童声稚嫩却字字分明:“山外青山——楼外楼——”忽觉欣慰,诗之生命力不在辞藻华丽,而在其穿透时空的警示力量。

归途细雨又至,湖面泛起涟漪,如历史展开的卷帙。想起《梦粱录》载临安夜市“直至四鼓后方静”,而今日杭州灯光秀亦彻夜璀璨。古今辉映间,林升之问依然振聋发聩:我们可曾真正走出那“西湖歌舞”的迷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