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重读古诗鹅有感

重读古诗《鹅》有感

一个夏日的午后遐思

午后小憩醒来,窗外忽然传来几声鹅叫,高亢而悠长。这声音像一把钥匙,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。我恍惚间回到了童年,耳边响起稚嫩的诵读声:“鹅,鹅,鹅,曲项向天歌……”

这首由初唐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创作的《咏鹅》,堪称中国儿童古诗启蒙的第一课。短短十八个字,却在我心中回荡了二十余年。此刻重新品味,竟有了与儿时截然不同的感受。

字里行间的童真与观察

“鹅,鹅,鹅”,开篇连用三个“鹅”字,模拟的是孩童看见白鹅时兴奋的惊呼。这简单的重复,恰如其分地捕捉到儿童特有的语言习惯和惊喜之情。记得小时候读到这里,总会不自觉提高音量,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个看见白鹅欢欣雀跃的骆宾王。

“曲项向天歌”一句,精准勾勒出鹅鸣叫时的姿态。一个“曲”字,既写实又传神。鹅的脖颈弯曲成优美的弧线,向着天空发出嘹亮的叫声。这五个字不仅形神兼备,更暗含着一股向上的生命力。

最妙的是“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”这两句。小诗人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:洁白的羽毛、碧绿的湖水、鲜红的脚掌、清澈的波纹。这四种颜色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生动明快的画面。更难得的是“浮”与“拨”两个动词的运用,让整个画面瞬间活了起来。

从童诗到人生的感悟

儿时读这首诗,只觉朗朗上口,画面有趣。如今再读,却品出了更深层的意味。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年,不仅在于其童趣盎然,更在于它捕捉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。

那只曲项向天的白鹅,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姿态的象征?它不卑不亢,悠然自得,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尽情歌唱。白毛浮于绿水,是顺应自然;红掌拨动清波,是积极进取。这一静一动之间,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。

反观当下,我们这些成年人终日忙碌,可曾有过白鹅那般悠然自得的心境?我们追逐名利,患得患失,却忘了生命最初的美好。重读这首小诗,仿佛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。

文化传承中的《咏鹅》

《咏鹅》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,更在于它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。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是从这首诗开始接触古典文学的。它像一扇窗,让孩子们窥见中华诗词的优美与深邃。

这首诗的成功也给我们启示:真正的经典往往源于最真实的生活体验。骆宾王没有刻意堆砌辞藻,只是如实描绘所见所感,反而创作出了千古名篇。这提醒我们,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,都应该保持一颗赤子之心,用最本真的眼光去看待世界。

窗外鹅声已远,我的思绪却仍在荡漾。一首十八字的小诗,竟能引发如此多的感悟,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。它像一口深井,不同年龄、不同境遇的人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甘泉。

合上诗集,我忽然想起一句话:我们长大后重读童年读过的诗,是因为我们在诗中认出了自己。今天的重读,让我在古诗《鹅》中,不仅认出了那个曾经的孩童,更找到了当下应有的生活态度。

重读《丑小鸭》里的天鹅梦

但是如果没有丑小鸭不屈不挠的等待,还没有变成美天鹅的丑小鸭也许早就死在猎人的猎枪下,或者冻死在冰冷的河水中。是丑小鸭心中的“天鹅梦”最后成就了自己的天鹅梦! 但是天鹅梦的实现,并不意味着《丑小鸭》这篇课文的结束。除了那种坚韧勇敢、不屈不挠的精神,在故事的结尾,还赋予了丑小鸭另外一种美好的品质——善良谦逊。当曾经让人厌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