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采薇古诗中的春日感怀

采薇古诗中的春日感怀

一、朝采薇蕨见春深

清晨薄雾未散时,我沿着溪畔小径漫步,忽然想起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中“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”的吟唱。那些三千年前的古人弯着腰在山野间采摘薇菜的身影,仿佛穿越时空投射在沾满露水的草丛间。薇菜即野豌豆苗,早春初生时嫩芽蜷曲如婴儿握拳,此时采摘最是清甜。我学着古人的样子俯身寻觅,指尖触到绒绒叶片时,竟有种与先民共享季节馈赠的奇妙共鸣。

《采薇》节选回味

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”这十六字不知叩响过多少游子的心扉。我坐在溪边石上反复吟诵,忽然明白这首诗最动人处不在征戍之苦,而在对自然物候的细腻感知——用杨柳轻拂记录离乡的春,用大雪纷飞标记归途的冬,草木荣枯成了丈量时间的标尺。

二、薇蕨深处有玄机

查阅古籍时发现,薇菜在古人生活中远不止野菜那么简单。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记载首阳山采薇的典故,使薇菜成为气节与隐逸的象征;苏轼《浣溪沙》中“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”又将薇笋并列为春盘雅味。最有趣的是《救荒本草》详细记载薇菜的采集与烹制方法,原来这 delicate 的野菜曾在灾年救过无数性命。

傍晚母亲将我采来的薇菜清炒装盘,翡翠般的色泽盛在白瓷盘中,入口微涩后泛出甘甜。忽然想起《采薇》中“曰归曰归,岁亦阳止”的叹息——古人盼归乡时看见薇菜新一轮生长,该是怎样复杂的心绪?食物连接着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记忆,一口春蔬竟尝出了穿越千年的乡愁。

三、采薇新解与时进

现代人重读《采薇》应有新悟。诗中“载饥载渴”的艰辛与“我行不来”的孤独,在当代社会演化成另一种精神层面的渴求。我们虽不再需要野外采薇充饥,却更需要采撷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薇蕨来滋养心灵。每次吟诵“忧心烈烈,载饥载渴”,仿佛听见先人在提醒:莫在物质丰裕中迷失精神的归途。

王维在《送别》中写“山中相送罢,日暮掩柴扉。春草明年绿,王孙归不归?”这青草与《采薇》中的薇菜同属春日的信使,却传递着不同情境下的期盼。古典诗歌的美妙就在于此——同样的自然意象,能编织出千姿百态的情感图谱。

暮色四合时,我夹着《诗经》走向溪边。晚风里摇曳的薇菜从《诗经》里生长了三千年,依然鲜嫩如初。忽然懂得什么是“生生之谓易”,草木岁岁枯荣,人类代代更迭,而那份感知自然之美、体悟时间流转的能力,始终如薇菜的根脉般深植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。这或许就是读《采薇》最大的收获——在采摘春光的同时,也采摘了照亮生命的精神火种。

上册初二古诗

上册初二古诗 1.课内:《野望》王绩 内容:东皋薄暮望,徙倚欲何依。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牧人驱犊返,猎马带禽归。相顾无相识,长歌怀采薇。注释:徙倚:徘徊;落晖:落日余晖;采薇:代指隐居生活。赏析:秋日薄暮,山野萧瑟,诗人徘徊无依,借“采薇”寄隐居之思,苍凉中见孤高。作者:王绩(唐),初唐诗人,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