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寅年三月廿六 晴转微雨
午后独酌三杯竹叶青,竟不觉醺然欲醉。案头摊开的《全唐诗》被穿堂风吹得哗啦作响,那些泛黄纸页间的醉酒古诗词突然鲜活起来,仿佛能听见李白在云端大笑:"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"
一、醉眼观诗
醉眼朦胧间,看见杜牧的《九日齐山登高》在酒渍里洇开:"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"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爱在醉酒状态写诗——当理性被酒精稀释,那些藏在骨子里的浪漫便会乘着酒气喷薄而出。
今朝有酒今朝醉
明日愁来明日愁
且把金樽斟皓月
莫教良夜付东流
二、醉步寻诗
踉跄走到庭院,发现春雨已打落半树梨花。这场景让我想起白居易的"醉对数丛红芍药,渴尝一碗绿昌明",原来古人早把醉酒古诗词写进了每片花瓣里。伸手接住飘落的梨花瓣,竟觉得掌心躺着整个盛唐的月光。
三、醉笔记梦
回到书房,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如远山。借着酒意临摹苏轼的《西江月》:"可惜一溪风月,莫教踏碎琼瑶。"突然明白这些微醺时刻诞生的诗句,都是诗人在清醒与沉醉的边界采摘的昙花。
酒醒时重读这些歪斜字迹,竟比平日刻意雕琢的文字更有生气。或许真正的诗意就像陶渊明壶中的酒,总要经过时间的发酵,在某个不经意的醉酒古诗词时刻突然启封,才能尝到那份跨越千年的醇香。
后记
暮色中合上诗集,窗外雨丝织成透明的帘。忽然想起李清照"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"的句子,原来这诗酒风流的传统,早已渗进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。今日这场意外的醉酒读诗会,让我触摸到了文字背后温热的心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