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旭东散文哈尔滨日报:冬日絮语里的城市记忆
清晨的哈尔滨
翻开泛黄的《哈尔滨日报》,郑旭东先生的散文总带着松花江的雾气扑面而来。今晨窗棂结着冰花,恰似他笔下"玻璃上的霜色地图"。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在雪中沉默,我数着俄式穹顶的轮廓,忽然想起散文中那句:"每个拱券都藏着流亡者的乡愁"。
关键词1:城市肌理
郑旭东在哈尔滨日报的专栏里常写老道外的巴洛克建筑群。午后我特意去寻他描写的"雕花门楣",却发现某栋老房子正在拆除。钢筋铁臂下,那些曾被他比作"凝固华尔兹"的涡卷纹饰正碎成齑粉。突然读懂他去年那篇《消失的转角》里,为何要用三页篇幅记录一个卖格瓦斯的老人。
暮色中的思索
圣索菲亚教堂的鸽子掠过晚霞时,我坐在马迭尔宾馆的长椅上重读他的《冰灯三叠》。散文中说"冰雕师的刻刀在零下三十度会迸出火星",此刻我呵出的白气竟真在路灯下闪着微光。哈尔滨日报文艺版的责任编辑曾透露,郑旭东写《雪落铁路桥》时连续七夜去江边观察列车通过时的雪雾形态。
关键词2:人文温度
在果戈里书店发现1987年的合订本,泛黄的报纸上刊载着他早期作品《秋林公司的钟声》。文中描写"铜指针划过奶香味的时间",此刻三楼钟表柜台的老售货员仍在用绒布擦拭座钟。突然明白为何哈尔滨日报会为他开设"城市呼吸"专栏——这些文字本身就是城市的肺叶。
后记:归途经过霁虹桥,桥栏铁艺的紫丁香纹样在雪中若隐若现。想起郑旭东在散文中写过"所有冰封的线条,都在等待四月的绽放"。这份报纸承载的不仅是文字,更是一座城市向世界展开的姿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