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迎春 古诗的春日遐思日记

迎春古诗的春日遐思日记

三月二十日 晴

清晨推窗,忽见院中老桃树已绽出点点粉白,方才惊觉春意已如此浓烈。蓦然想起唐代诗人韩愈的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》中“最是一年春好处,绝胜烟柳满皇都”之句,那些沉睡在记忆里的迎春古诗,便如这春风中的花瓣,一片片在心头苏醒。

一、诗中的春之气息

午后携一卷《全唐诗》坐于庭前,随手翻至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竟与眼前景致浑然相契。墙角那丛经冬的枯草,不知何时已冒出翠嫩的新芽,在阳光下泛着透明的绿意。古人观察之精微,表达之凝练,令现代人汗颜。我们终日忙于琐务,何曾静心感受过一株野草的生命律动?

忽然忆起儿时祖父教的《春晓》: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当时只道是寻常,而今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,才懂得能听见自然鸟鸣是何等奢侈。幸得今日郊外小住,方重新领略这份静谧中的生机。

二、春日的哲思

杜甫在《春夜喜雨》中写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”,这“知”字用得极妙。春雨似乎真有灵性,懂得万物复苏的时机。反观人生,我们是否也能如此“知时节”?在合适的时机做恰当的事,顺应自然规律,而非总是逆流而上?

王维《鸟鸣涧》中“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”的空灵境界,让我想起昨日黄昏漫步溪边的体验。暮色中确有山鸟被月光惊起,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。千年时空隔不断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,这就是古典诗词永恒的魅力。

三、迎春之悟

历代迎春诗中,我独爱刘禹锡《秋词》中反向思维的名句: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”其实春天何尝不需要这种独立思辨?众人皆赞春光明媚,但春寒料峭、春愁黯黯亦是真实存在。真正的迎春,应是接纳春天的全部——它的明媚与阴郁,生长与凋零。

夕阳西下时,院中那株老梨树已满树繁花。想起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中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妙喻,不禁莞尔。诗人将雪花比作梨花,今我见梨花如雪,循环往复间,完成了与古人的隔空对话。

暮色渐浓,合上书卷,心中充盈着难得的宁静。迎春古诗如一面澄明的镜子,照见春日的千般模样,也照见我们被现代生活遮蔽的敏感心灵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回归诗歌,让那些历经千年锤炼的文字,洗涤我们感知自然的器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