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末团圆时,烟火照新年
除夕日记
窗外的雪悄悄落了一整天,将整个城市裹进银白色的梦里。母亲在厨房里剁馅的声音像节拍器,咚咚咚地丈量着年的脚步。我捧着手机,指尖在屏幕上划了又划——想发条朋友圈,却总觉得文字太轻,载不动这一屋子的暖。
「岁末团圆时,烟火照新年」
这行字突然跳进心里。是啊,何必刻意雕琢?阳台上父亲挂的灯笼正晃着圆滚滚的光,茶几上榛子壳堆成小山,连空气里浮动的油烟味都透着股踏实的甜。
年味三重奏
第一重是舌尖上的。姑妈端来的腊肠油亮如琥珀,咬开时能听见"咔"的脆响;奶奶蒸的年糕嵌着蜜枣,筷子一戳就拉出金丝。这些滋味在朋友圈的九宫格里流淌,配文只需简简单单:"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"。
第二重是耳朵里的。春晚小品成了背景音,表弟在抢红包的间隙突然喊:"姐!你去年写的春联被转发五百多次!"原来时光早把祝福揉碎,撒进每个需要光的角落。
第三重是掌心温度。视频通话那头的祖父笑得眯起眼,屏幕映得他白发像落满霜花。我截图时不小心按到特效,突然有电子烟花在他身后绽开——科技与温情碰撞的瞬间,原来就是当代的年味。
新桃换旧符
零点钟声响起时,整栋楼都在欢呼。我拍下窗外此起彼伏的烟花,它们像无数星辰挣脱引力,在墨色天幕上书写光的诗行。母亲突然塞来剥好的橘子,瓣瓣弯如月牙。
忽然明白:那些斟酌许久的文案,不过是想把此刻的温热打包。其实真正的年味,是砧板上的面粉印,是守岁时歪在沙发上的哈欠,是凌晨三点依然亮着的,等着游子归来的灯。
朋友圈终究只发了那张烟花照片,配文用了下午就想好的句子。十分钟后,堂妹在评论区贴出去年同样的位置拍的夜景。时光在此刻完成闭环,而我们,都是传承光的人。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