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边塞军人古诗日记: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

边塞军人古诗日记: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

八月二十三日 晴 大风

今日轮到我值守西哨所。风极大,卷起的沙砾打在脸上,生疼。即便戴着风镜,视线也常是一片昏黄。远处的戈壁滩在热浪中扭曲变形,仿佛有千军万马在奔腾,但那只是风与沙的诡计。在这里,时间仿佛凝固了,只有风沙的嘶吼和胸口那份沉甸甸的责任,提醒着我时光的流逝。

靠在哨所的墙壁上,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教我背诵的一首唐诗,王昌龄的《从军行》:“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”那时,我只是觉得这诗念起来铿锵有力,有一股说不出的豪迈气概,对于“穿金甲”的艰辛和“终不还”的决绝,并无切肤之痛。它于我,只是一首遥远而雄壮的古诗。

“黄沙”与“金甲”

如今,我才真正读懂了这两个词。这里的“黄沙”是如此真实,无孔不入,它能钻进枪械的缝隙,能覆盖刚刚踩出的脚印,能磨蚀钢铁,也能锤炼人的意志。而我们身上的作训服和装备,虽非古代的金甲,但其重量与使命,何其相似。这身“金甲”之下,是汗水反复浸透又晒干后结出的盐霜,是日夜不离身的职责。它同样会被风沙“穿”透,磨损它的颜色,但穿不透的,是它象征的信念。

下午和班长一起检查装备,他指着远处天地相接的那条线,说:“古人说‘遥望玉门关’,我们这里是遥望国境线。他们守的是关隘,我们守的是界碑。时代变了,家伙什变了,但心里那股‘不破楼兰终不还’的劲儿,从来没变过。”班长的话很朴实,却像重锤一样敲在我的心上。是啊,从古至今,军人守护家国的内核从未改变。那古诗中的豪情,并非封存于书本的历史,它就活生生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,镌刻在这片我们站立的大地上。

“不还”的誓言

黄昏时分,风势稍歇。夕阳将天边的云彩和脚下的沙地染成一片壮丽的橙红,整个哨所仿佛被镀上了一层真正的金色。我极目远眺,心中异常平静。我终于明白,“终不还”并非一个关于牺牲的悲壮预言,而是一份平静而坚定的选择——选择将个人的青春与这片辽阔的土地紧紧绑定。此身许国,便再难许家,这是一种更深沉的“不还”。

夜哨时,星空格外璀璨,银河横贯天际,美得令人窒息。在这绝对的寂静与浩瀚之下,个人的渺小与集体的伟大奇异地融为一体。我握紧手中的钢枪,仿佛能透过时空,与那些同样身着“金甲”、仰望过同一片星空的古代戍边者们对话。我们从未谋面,但我们共享着同一种情感,背负着同一种使命。

今日,一首古老的军人古诗,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力量。它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这片风沙、这身戎装、这份孤独与荣耀的最好注脚。黄沙百战,穿不透的是精神;金甲虽沉,压不垮的是脊梁。楼兰虽已湮灭,但守护永远需要誓言。我在这里,和我的战友们,和千古以来的军魂一起,守护着我们的关隘,我们的国。

...边塞诗的是- A.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- B.故人西辞黄鹤楼...

下列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是 A.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B.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C.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D.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答案:B 解析:本题考察边塞诗的辨识能力。边塞诗以描写边疆战事、戍边生活为特征,常用军事意象和边塞地名。选项分析:A项"黄沙百战穿金甲...

...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问题1.作为一首边 ...

答:这首边塞诗描写了“青海”“长云”“雪山”“孤城”“玉门关”“黄沙”等富于边疆特色的景物,写景壮阔悲凉,有一种压抑感,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艰苦。问题2.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一句,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?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?答案一: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是一句豪情壮语,抒发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