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赤壁赋》观江日记
壬寅年八月既望于长江畔
今日重读东坡先生《赤壁赋》,忽忆及三年前父母携我游赤壁之景。遂独往江边,欲效古人观水悟道。时值秋暮,西风卷着残阳的碎金在江面翻涌,竟与文中"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"之景迥异,然那份天地苍茫的震撼却如出一辙。
一、水月之思
倚坐礁石时,月亮已从东岸升起。江心浮光跃金,恍若先生所言"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"。想起当年他扣舷而歌的潇洒,不禁轻声吟诵:"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"此时货轮鸣笛掠过,现代文明的铁甲与千年文思在月光下碰撞,竟生出奇异的和谐——原来亘古不变的并非江月,而是人类对宇宙的诘问。
二、永恒之辩
手机忽然震动,班级群讨论着月考排名。焦虑骤起时,忽见江心月影被浪涛撕碎又重组,霎时顿悟"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"的深意。今日令我们忧心的分数排名,在生命长河中不过微小涟漪。这并非教人懈怠,而是如东坡所说"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"——珍惜当下体验,方是应对无常的永恒智慧。
三、古今对话
归途经过钢结构大桥,铁索在月光下如竖琴琴弦。忽然理解先生"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"的辩证法。千年前的江水早已东去,但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从未停止。我们背诵《赤壁赋》时,不仅是学习文言字句,更是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那些关于存在与虚无的思考,在每一代人的青春里都会重新苏醒。
晚九时归家,翻出泛黄的赤壁旅游照片。十五岁的我站在摩崖石刻前傻笑,那时并不懂"哀吾生之须臾"的沉重,而今十七岁重读,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生命的分量。或许这就是古典诗文的魅力——它永远在那里,等待我们在不同的年纪与之重逢,每次都能叩响新的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