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赠汪伦古诗

《赠汪伦》古诗中的离别与友情

日记一则:重读《赠汪伦》有感

今天整理书架时,偶然翻到小学语文课本,那首熟悉的《赠汪伦》突然映入眼帘:“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”短短四句,却让我怔在原地,思绪如桃花潭水般泛起涟漪。

一、文字里的千年情谊

记得第一次学这首诗时,老师着重讲解了“踏歌”这个细节。当时只觉得是热闹的送别场面,如今再读,才懂得那脚步声里藏着怎样炽热的情感。汪伦穿着布鞋踩踏岸边的泥土,用最质朴的方式为诗人送行,这种不假修饰的真诚,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。

“深千尺”的潭水原是夸张,但此刻我忽然明白:真正深厚的情谊,本就无法用标尺丈量。就像去年毕业时,好友特意绕路到机场送我,在安检口塞给我一盒手作饼干,那样的情分,确实比任何深潭都更令人动容。

二、现代生活的“踏歌声”

下班地铁上,我望着窗外流动的灯火,想起上周同事离职时的场景。部门二十多人挤在会议室里,有人弹吉他唱《送别》,有人偷偷在告别蛋糕里藏了纪念徽章。这些细碎的温暖,不正是当代版的“踏歌声”吗?

《赠汪伦》最动人的地方,在于它揭示了友情的本质:不在于送别仪式的隆重,而在于那份“闻声而动”的赤诚。就像今早邻居阿姨见我拎着行李箱,硬塞来两包自家腌的酸菜,说着“路上开胃用”。这些平凡瞬间里,藏着最生动的诗意。

三、潭水照见的自己

合上课本时,手机弹出闺蜜的消息:“周末给你寄了枇杷膏,咳嗽别拖”。窗外的雨滴打在玻璃上,恍惚间竟像听见了千年前桃花潭边的水声。原来古诗从未远离,它化作生活里无数个“不及”的时刻——那些语言显得苍白,唯有用行动证明的情谊。

深夜执笔至此,忽然想给许久未联系的老友写封信。不必精巧的信笺,就学汪伦那般,用最本真的方式,让某个寻常的清晨,因为他乡邮差的敲门声而变得不凡。
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