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谦行山水间:读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到凌云处仍虚心”有感

谦行山水间:读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到凌云处仍虚心”有感

晨起观竹记

清晨薄雾未散,我立于院中观竹。新笋初破土,已有挺拔之姿,老竹参天而立,却在风中谦逊低垂。忽然想起徐庭咏竹》中“未出土时先有节,到凌云处仍虚心”之句,这十四字如清泉般涤荡心灵。竹之节,早在深埋土中时便已生成;竹之心,纵使高耸入云依旧空明。这何尝不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?

谦之三重境

第一重境在“藏”。观那春笋,三月春雨后悄然破土,不争桃李之艳,不羡杨柳之早,只在无人处默默积蓄。正如《周易》所言:“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。”真正的成长从来不在喧闹处,而在寂静时。想起昨日拜访的制瓷老匠人,满室奖杯皆收于木匣,只将最朴素的陶坯陈列案头。他说:“未完成时最见功夫。”这般藏而不露的智慧,恰似竹节深埋时的坚守。

第二重境在“持”。竹至凌云处,最易被天风所折,却因中空而得以保全。这让我忆起登黄山所见奇松,凡枝干虬劲者皆微微俯身,反倒是新枝昂首向天,终难敌风雪。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,正是从凌云处跌落后的清醒。今人每得些许成就便张扬忘形,岂知持守谦卑才是安身立命之本?

日常谦行录

午后整理书房,见旧日记里写着:“今日辩论得胜,然语气过激,当戒之。”不禁莞尔。那时以为真理在握便可咄咄逼人,如今方知《菜根谭》“路窄处,留一步与人行”的深意。遂取出砚台,磨墨抄写《道德经》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墨香氤氲中,恍若见王羲之临池学书,十八缸水染黑清池,却始终自称“书未能尽意”。

暮色渐浓时,母亲端来新沏的茶。白瓷杯里茶叶沉浮,最终皆缓缓沉底,唯有最饱满者谦逊俯身。忽然顿悟:谦非怯懦,而是如大地般厚德载物的气度。恰似杜甫写“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”,天地浩瀚却从不自诩,只是静默承载万物生长。

夜眠省思

临睡前读《朱子家训》:“凡事当留余地,得意不宜再往。”窗外竹影婆娑,沙沙声如智者低语。今日重读咏竹诗,方知“虚心”非自我贬抑,而是对天地永恒的敬畏;“有节”非拘泥守旧,而是对原则不变的坚守。愿学竹之姿,于尘世中修得一份澄明——未得志时不怨不尤,有所成时不骄不躁。这般境界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
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