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调查中的小插曲400字:一次关于城市流浪猫生存状况的田野调查日记

调查中的小插曲400字:一次关于城市流浪猫生存状况的田野调查日记

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晴转多云

今天是我进行“城市流浪猫生存状况”田野调查的第三天。原本计划是对城东老居民区的三个固定投喂点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,却意外遭遇了一个让我深思良久的小插曲。这个插曲虽然短暂,不过区区几分钟,但其折射出的意义,却远超我预先设定的调查框架,让我对“调查”二字本身有了新的体悟。

下午三点左右,我正蹲在和平里小区花园的灌木丛后,用长焦镜头记录一只三花猫谨慎地接近一位老太太放置的猫粮。这时,一位约莫六十岁、提着菜篮的大妈主动走过来,警惕地打量着我,问道:“姑娘,你在这儿鬼鬼祟祟地干嘛呢?是不是记者?又来曝光我们喂猫扰民?”

我连忙起身,出示了学生证和调查介绍信,解释说我是大学生,在做社会调查,绝无恶意。大妈的神情瞬间从戒备转为一种混合着好奇和倾诉欲的热情。“哦,调查啊!那你可得好好调查调查!”她几乎是一把拉住我,开始了她长达十分钟的“陈述”。

她告诉我,她姓王,是这个小区的老住户,也是主要的流浪猫投喂者之一。她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每只猫的名字、来历、脾气——那只胆小的三花叫“朵朵”,是去年冬天被抛弃的家猫;远处那只威风的大橘猫叫“老虎”,是这里的“猫王”。她的话语里充满了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切和情感。

然而,这个小插曲的高潮在于她随后吐露的烦恼。她说,邻居们对投喂行为褒贬不一,有人支持,也有人投诉她们破坏环境卫生、招引蚊虫。物业多次干预,甚至要没收她们的食盆。王阿姨言辞激动:“我们喂猫怎么了?它们也是一条命啊!那些嫌脏的人,怎么不想想如果不是我们看着,这些猫饿极了会不会去翻垃圾堆,会不会更不卫生?”

她恳请我:“同学,你既然是来调查的,能不能帮我们反映反映?我们不需要别的,就希望小区里能有个固定的、大家都能接受的投喂点,既让猫能吃上饭,也不影响别人。这叫……叫……和谐共处!”

这个突如其来的请求,这个调查中的小插曲,让我愣了片刻。我的调查问卷上,设计的都是关于猫只数量、健康状况、绝育率等“客观”问题,却从未预设过“投喂者与管理方的矛盾”以及“她们对公共政策的具体诉求”这样的主观议题。王阿姨的这番话,像一把钥匙,突然打开了我之前未曾留意的一扇门——我的调查,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数据采集,更应倾听数据背后活生生的人的声音与困境。

我郑重地在她的话后补上了几页笔记,并承诺会认真考虑如何将她的声音融入我的研究报告。她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,继续去忙她的“事业”。

回望今天的经历,这短短几分钟的调查中的小插曲,远远超出了400字所能概括的分量。它教会我,真正的田野调查,其核心或许并非预设的范式与量表,而是保持心灵的开放,去拥抱那些计划之外的、鲜活而真实的相遇。数据是骨架,而这些意想不到的插曲与其中蕴含的人间温情,才是让调查变得有血有肉灵魂的关键。明天的调查,我决定带上一些开放式的问题,主动去听听这些“王阿姨”们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