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读别老母古诗有感:一场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

读《别老母》古诗有感:一场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

晨起读诗,泪湿青衫

清晨整理书柜时,黄景仁的《别老母》从泛黄的《清诗选》中滑落:"搴帷别母河梁去,白发愁看泪眼枯。惨惨柴门风雪夜,此时有子不如无。"二十八个字像二十八根银针,突然刺进我尚未清醒的神经。

诗中风雪与现实阳光的碰撞

窗外五月阳光正好,空调吹出的冷风却让我打了个寒颤。诗中那个"惨惨柴门风雪夜"的场景,与微信里母亲刚发来的阳台茉莉花照片形成奇异对照。现代通讯消弭了地理距离,却让我想起大学报到那年,母亲在火车站攥着我衣角又慌忙松开的手。

重读注解的震撼发现

查阅资料时惊觉,黄景仁作此诗时仅二十三岁。这个比我还小两岁的年轻人,已在"白发愁看泪眼枯"中道尽人世沧桑。注释里说诗人因家贫不得不远游谋生,这让我想起上周拒绝母亲邮寄的家乡特产时,视频里她突然黯淡的眼神。

古今母爱的永恒密码

清代穷书生的行囊与当代大学生的行李箱,装着同样沉重的牵挂。母亲们或许不懂"河梁"典故,但都明白"此时有子不如无"的自责。我忽然理解为什么每次离家,母亲总要塞满各种吃食——那是她唯一能跟着远行的方式。

从诗意到行动的转变

合上书页时做了三个决定:一是把微信里"在忙"的自动回复删掉,二是下单了母亲提过的养生壶,三是翻出压箱底的宣纸准备誊写这首诗。当笔尖触及"搴帷"二字时,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教我握笔,她的手掌包裹着我的温暖。

这场跨越两百三十八年的对话,最终让我在便利贴上写下:"妈,周末我回家吃饭。"阳光斜照在字迹上,恍惚间看见黄景仁诗中那个柴门前的雪,正融化成春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