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读冯骥才散文时光有感——时光缝隙里的独白

读冯骥才散文《时光》有感——时光缝隙里的独白

一、晨光中的蓦然惊醒

清晨六点半,窗外灰白的光漫过窗帘的褶皱,我在闹钟响起前自然醒来。这种醒来不是惊醒,而是像被什么柔软的东西轻轻推了一把,便从睡梦中浮出水面。书桌上摊开着冯骥才先生的散文集,正好停留在《时光》那一页。纸页间仿佛还残留着昨夜阅读时手指的温度。

“时光对于人,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。当生命走到终点,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,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。”

这段文字让我怔住了。我推开窗,晨风带着露水的气息涌进来,远处传来第一班公交车的引擎声。忽然意识到,我已经在这个城市生活了整整十年。十年间,我从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大学生变成了每天挤地铁的上班族,时光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晨昏交替中悄无声息地流逝。

二、午后的时光褶皱

午后休息时,我特意绕到公司后面的老街区。这里还保留着上世纪的红砖房,爬山虎在墙上织出四季变换的图案。在一条小巷的拐角处,我发现了一家旧书店。店门上的铜铃铛响起时,老板从一堆古籍中抬起头,眼镜滑到鼻尖上。

书店里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香气,时光在这里仿佛被压缩、沉淀。我在书架深处找到一本1982年出版的《散文月刊》,封底印着当时的定价:四角八分。翻开泛黄的书页,竟看到了冯骥才先生早年发表的短文。那一刻突然理解了他所说的“时光转化为另一种形态”——这些文字穿越四十年的光阴,此刻与我的目光相遇,时光就这样完成了它的转化与延续。

时光的具象化

冯先生写道:“时光是被天地创造出来的,它不像星星月亮那样可见,却能够通过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变化,让人感知它的存在。”我环顾书店,每一本书都是一段凝固的时光。读者在书页间留下的批注、夹在其中的车票、干枯的花瓣,都是时光存在的证据。

三、黄昏时分的顿悟

下班时正值黄昏,我选择步行回家。夕阳给高楼大厦镀上金边,路灯渐次亮起。路过一个小学操场,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,他们的笑声像透明的肥皂泡,在夕阳下闪烁着缤纷的色彩。

忽然想起《时光》中的话:“你每度过一天,就在时光中凿下一刀。”孩子们每分每秒都在雕刻着自己的时光,而我们成年人,是否因为太过忙碌而忘记了手中的刻刀?我们被 deadlines 推着走,被各种数字衡量着价值,却忽略了时光本身的质地。

坐在路边的长椅上,我拿出手机想要拍下这落日景象,却又放下。有些时光不需要被记录,只需要被感受。就像冯先生说的:“时光只能被享用,不能被拥有。”我们总是试图抓住时光,却不知时光本就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。

四、夜深的沉思

夜晚整理书桌时,发现一本中学时代的日记。翻开来看,稚嫩的字迹记录着当时的烦恼与快乐:考试没考好、暗恋的男生看了我一眼、和好朋友吵架又和好……这些曾经觉得天大的事,如今都化作了嘴角的微笑。

冯骥才说:“时光最神奇之处在于,它能够把痛苦酿成甜蜜,把甜蜜酿成回忆。”的确,当时觉得过不去的坎,现在都成了珍贵的记忆素材。时光不是简单的流逝,而是一种酿造的过程。

与时光和解

临睡前,我重新读了《时光》的最后一节:“我们要做的,就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,尽可能多地创造值得时光转化的东西。”突然明白,与其焦虑时光的流逝,不如专注于每一个当下的创造。无论是写一篇文章、做一顿饭、还是陪伴爱的人,都是在创造时光的结晶。

合上书页,我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,时光依然会静静流淌。但不同的是,我学会了不再与时光赛跑,而是与它同行,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,雕刻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