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古诗文日记:在墨香中邂逅千年风雅
晨读《唐诗三百首》有感
清晨六时,窗外雀鸣啁啾,我照例翻开那本泛黄的《唐诗三百首》。指尖触及纸页的刹那,仿佛触摸到盛唐的温度。今日重读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,"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"两句如清泉般漫过心田,忽然惊觉案头盆栽的绿萝正挂着晨露,与诗中意境竟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午后与陶渊明对话
午饭后在书房小憩,随手拿起《陶渊明集》。当读到"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"时,阳台的茉莉恰好送来暗香。忽然想起上周郊游时见过的野菊,金黄的花瓣在秋风里摇曳,当时只顾拍照,此刻方知古人早已将这般闲适写入骨髓。取来钢笔在日记本上临摹《归去来兮辞》,墨迹在宣纸上慢慢晕开,仿佛看见五柳先生荷锄而归的身影。
夜读札记:诗词里的月光
晚间台灯下细品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"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"的叩问让我怔忡良久。推开窗户,发现今夜恰是满月,银辉洒在书桌上的《宋词选注》封面上,苏轼的"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"自动浮现在脑海。忽然明白古诗文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,而是穿越时空的月光,千百年来始终温柔照耀着每个读书人的心灵。
今日收获
- 新背诵王维山水诗三首
- 整理陶渊明田园意象笔记
- 发现唐诗中的色彩运用规律
合上日记本时已是深夜,书架上那些装帧各异的古诗文集在月光中静默如哲人。忽然想起李清照"枕上诗书闲处好"的词句,这大概就是读书古诗文最美好的状态——让古典的芬芳自然渗入日常生活的肌理,在平凡的日子里开出惊艳的花。
2025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古诗文阅读与写作技巧检测卷_百 ...
一、古诗文阅读 1.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后面题目。铁杵磨成针 李白少读书,未成,弃去。道逢老妪磨铁杵,问之,曰:“欲作针。”李白异之,问:“何日成?”妪曰:“功成,针可屈指。”李白乃停足,请从之。旦暮磨杵,功遂,铁杵成针。举业成,仕至翰林。(1)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。① 李白少读书,未成...
2025年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试卷人教版
8.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有什么作用?9. 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论述了竹子的精神品质?10. 结合你对竹子的理解和文化象征意义的认识,谈谈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。四、 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第11~13题。“腹有诗书气自华。”读书,是获取知识、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。然而,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人们...
有关读书的七言古诗合集
读书的古诗 1 1、《劝学》 唐·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 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 2、《白鹿洞诗》 唐·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。 不是道人来引笑,周情孔思正追寻。 3、《观书有感》 宋·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月影共徘徊。 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...
士人读书古诗原文和译文合集
士人读书古诗原文和译文合集 盖士人读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盖士人读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:《古人谈读书》:“盖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;有识则知学问无尽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观海,如 井蛙之窥天,皆无识者也;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。此三者缺一不可。...
关于勤奋读书的古诗
关于勤奋读书的古诗 1、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。——《劝学诗》宋 朱熹 2、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发方悔读书迟。——《劝学诗》唐 颜真卿 3、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。——《观书》明 于谦 4、发奋识遍天下字,立志读尽人间书。——宋 苏轼 5、三更灯火五灯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——《...
读书的古诗文
正是男儿读书时。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7、《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》【唐】韩愈 读书患不多,思义患不明。患足已不学,既学患不行。8、《劝学》【唐】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9、《白鹿洞诗》【唐】王贞白 读书不觉春已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。不...
说读书很好的古诗名句
说读书很好的古诗名句 一 一、原文: 《赠韦右丞》 纨袴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。 丈人试静听,贱子请具陈。 甫昔少年日,早充观国宾。 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 赋料扬雄敌,诗看子建亲。 李邕求识面,王翰愿卜邻。 自谓颇挺出,立登要路津。 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 此意竟萧条,行歌非隐沦。 骑驴十三...
读书的相关名言
读书的相关名言 1. 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记得小时候总盼着去书店,像寻宝一样找书。现在有空就捧书读,正如刘向说的“书犹药也,善读之可以医愚”,读书能让咱变得更聪明。含义解释:周末午后,阳光洒进书店。小朋友兴奋地在书架间穿梭,眼睛放光寻找心仪之书,那模样像极寻宝者。如今长大,空闲时总爱找个...
五年级上册24课古人谈读书
一、古诗原文 《论语》三则: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朱熹论读书:余尝谓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