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读书不觉已春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——春日读书日记

读书不觉已春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——春日读书日记

四月十二日 晴

清晨推开窗时,檐下的燕子正衔着新泥掠过柳梢。案头那本《陶渊明集》还摊开在昨夜读到的《归去来兮辞》页,墨香混着窗外海棠的甜涩,忽然想起王贞白那句"读书不觉已春深",竟与此刻心境完美契合。

书页里的春日光影

晨光在宣纸上游走的样子,像极了我正在批注的"木欣欣以向荣"。去年冬天在旧书市淘来的这套线装书,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前主人用朱砂画的波浪线。当读到"园日涉以成趣"时,一片樱花恰好飘落在"趣"字的走之底上,这大约就是古人说的"读书三味"吧。

茶烟中的阅读时光

午后煮了明前龙井,看蜷曲的茶叶在青瓷盏里舒展成春山的模样。翻到苏轼《和董传留别》中"腹有诗书气自华"那句,忽然听见楼下孩童在背"一寸光阴一寸金"。茶烟袅袅中,恍惚看见不同时代的读书人隔着纸页相视而笑。

【今日摘抄】
"既耕亦已种,时还读我书"——陶渊明《读山海经》
"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"——苏轼《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》

暮色里的阅读余韵

黄昏时带着《诗经》去后山散步,荠菜花星星点点开在田埂边。当读到"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"时,发现脚边真有野豌豆苗在晚风里摇曳。归家路上华灯初上,书包里沉甸甸的不仅是典籍,还有整个春天的馈赠。

此刻伏案写日记,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痕迹,恰似窗外那轮浸在春雾里的月亮。突然明白古人为何总把读书与耕田并提——都是在光阴的土壤里,埋下思想的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