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观潮古诗文之潮涌心海日记

观潮古诗文之潮涌心海日记

十月五日 晴 于钱塘江畔

今日,我终于踏上了这片被无数观潮古诗文所赞颂的土地——钱塘江北岸。空气中弥漫着咸湿的海风与人群炽热的期待,我寻得一处石阶坐下,翻开那本早已泛黄的诗词集,耳边仿佛响起千年前的吟诵。

离潮来尚有一个时辰,我便沉浸于古人笔下的波澜壮阔。白居易“早潮才落晚潮来,一月周流六十回”的精准描绘,潘阆“长忆观潮,满郭人争江上望”的热闹场景,以及苏轼“万人鼓噪慑吴侬,犹似浮江老阿童”的磅礴气势,这些文字早已将观潮古诗文的魂,深植于我的想象之中。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穿越时空的向导,引领着我今天的目光。

天地一线的奇景

午后,远方天地相接之处,一道若有若无的白线缓缓浮现。人群开始骚动,孩子们踮起脚尖。那白线渐行渐近,伴随着沉闷的隆隆声,如闷雷滚动,又似千军万马踏尘而来。此刻,我真正理解了刘禹锡《浪淘沙》中“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”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震撼。浪潮并非温柔地涌来,而是如同一堵巨大的水墙,奔腾着、咆哮着,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推进,仿佛要吞噬一切敢于阻挡的渺小事物。

文化与自然的交响

潮头奔至眼前,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小小的彩虹。浪涛猛烈撞击着堤坝,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,碎玉飞花般的水珠溅湿了人们的衣襟,却引来更兴奋的惊呼。此情此景,与周密在《观潮》中记载的南宋水军阅兵场景——“艨艟数百,分列两岸;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”——何其神似!自然的伟力与人文的豪情在此刻交织。这潮水,千百年来就这样准时赴约,它见证过吴越争霸的烽火,聆听过南宋词人的慨叹,也冲刷着今人的惊叹与相机快门声。它不仅是自然奇观,更是一页页活动的、轰鸣的观潮古诗文

退潮后的沉思

潮水过后,江面并未立刻恢复平静,而是翻滚着、回荡着,余波袅袅,仿佛意犹未尽。我坐在原地,心境亦如这江水,澎湃渐止,却思绪万千。这次观潮,于我而言,是一次对古诗文的沉浸式验证与体验。那些曾经停留在纸面上的形容词——“滔天浊浪”、“雪山倾”、“海面雷霆聚”——如今都有了生命和温度。我终于明白,古人为何如此不吝笔墨地赞美这造化神工,因为在这无可比拟的自然力量面前,人类最直接的情感就是敬畏与赞叹,而文学,正是这份情感最永恒的载体。

归途上,夕阳将江面染成金红色,温柔得仿佛刚才的雷霆万钧只是一场幻梦。但我心中那由观潮古诗文所点燃的火焰,却久久未曾熄灭。它不仅记录了一次视觉的盛宴,更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,一次对永恒与瞬间的思考。潮水日日夜夜皆会再来,而文化的浪潮,也正是在这般不断的回溯与瞻望中,奔流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