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蓬莱阁古诗游记:仙境寻踪

蓬莱阁古诗游记:仙境寻踪

晨曦启程

清晨六时,薄雾未散,我已站在蓬莱阁景区入口。石阶被露水浸润得泛着青光,宛如古人诗句中“烟波微茫信难求”的意境。手持一本泛黄的《蓬莱阁古诗选集》,扉页上苏轼的“东方云海空复空,群仙出没空明中”仿佛在雾霭中流动。晨风裹挟着海腥味掠过耳际,忽然想起李白的“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”,此刻竟与眼前景致完美重合。

古诗映照

登阁时特意循着古诗的指引:在戚继光赋诗的“观澜亭”驻足,石柱上“幽亭临海称观澜,翠岫当窗正好看”的刻痕犹存;在苏轼咏叹的“仙人桥”凝望,浪花拍打礁石的韵律恰似“玉箫金管喧四筵”的余音。最震撼的是在主阁二层凭栏,正当疑惑为何古人称此处能见海市蜃楼时,忽见远海雾霭中隐约浮现船影,霎时明白了白居易“忽闻海上有仙山,山在虚无缥缈间”的震撼。

时空对话

午后在避风亭小憩,翻看古诗集中明代诗人袁可立的《蓬莱阁观海》:“沧溟万里排空来,楼阁千年倚日开”。恰有老渔民经过,笑指远方告诉我,每逢春末夏初,这里仍会出现古诗中记载的“仙山幻境”。他用地道的胶东方言吟诵起当地民谣:“蓬莱阁,神仙宅,八仙过海显神通”,竟与清代诗人施闰章《蓬莱阁》中“参差台阁烟霞里,仿佛神仙鸾鹤群”形成奇妙呼应。

笔墨印证

在景区书画馆见到清代画家绘制的《蓬莱仙阁图》,题跋正是冯玉祥将军的“蓬莱阁,好地方,神仙辈出永流芳”。工作人员展示特殊拓片——苏轼《海市诗》碑刻残片,斑驳字迹中“重楼翠阜出霜晓,异事惊倒百岁翁”的诗句,与窗外真实的海天楼阁形成穿越千年的对视。突然领悟到古诗不仅是文字,更是古人用笔墨凝固的时空坐标。

暮色沉思

日落时分登上普照楼,鎏金琉璃瓦染上橘红霞光。翻到古诗集末页的现代诗作:“当海雾漫过丹崖山脊,蓬莱阁便是浮于云端的舟”。此刻群鸥掠过头顶,渔船陆续归港,整座阁楼在暮色中果然如悬空仙舟。忽然懂得历代诗人为何钟情于此——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山海奇观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仙境意象”的物质载体。那些吟咏蓬莱阁的古诗,本质上都是人类对永恒与美好的集体向往。

归途时在海边拾得卵石一枚,其纹路恰似云纹水波。小心将其与古诗集合置一处,忽然想起清代诗人曾咏“欲借仙阁一片石,刻尽人间未了诗”。今日方知,蓬莱阁古诗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,而是活着的地理记忆,是每代中国人重访时都能重新点燃的文化火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