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董卿的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读后日记:初见之美的永恒回响

董卿的散文《人生若只如初见》读后日记:初见之美的永恒回响

一、与文字的初见

午后,阳光透过纱帘,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我翻开那本收录了董卿老师散文的集子,目光停留在《人生若只如初见》这个标题上。仅仅七个字,便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,漾开层层涟漪。纳兰性德的词句,经董卿老师的诠释,焕发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现代生命力。那是一种怎样的相遇?是与文字的初见,也是透过文字,与一种生活态度的初见。

董卿的文字,一如既往地细腻而深邃。她并未停留在对古典词句的简单赏析,而是将其融入对现代人情感状态的观察与思考之中。她写道,我们总是怀念初见时的那份悸动与美好,因为那一刻,世界是全新的,人心是至诚的,未来是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卷。这份“初见”之感,不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,更存在于我们与每一个新知、每一段新旅程、乃至与昨日之我的告别和今日之我的相逢之中。

二、何为“只如初见”?

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,这并非一句沉湎于过去、拒绝成长的哀叹。董卿在散文中巧妙地引导读者思考:这句词的真正力量,或许在于提醒我们,无论经历多少世事变迁,内心都应保有一份如初见般的真诚与热忱。她描绘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:朋友因熟稔而渐生疏忽,爱人因岁月而褪去激情,梦想因现实而蒙上尘埃。我们习惯了拥有,便忘记了感恩;习惯了存在,便忽略了珍惜。

而“只如初见”,是一种内心的修为,是一种选择的姿态。它要求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,依然能发现新奇,在熟知的面孔上,依然能看到闪光点。这并非易事,它需要对抗时间的磨损和情感的惰性。董卿以其特有的温婉笔触指出,这份“初心”的保有,是对抗生活庸常最有力的武器,是让情感永葆生机的秘诀。她不是在呼吁我们回到过去,而是倡导一种贯穿始终的“初见”精神——永远好奇,永远敬畏,永远真诚。

三、我的“初见”时刻

合上书页,我不禁陷入沉思。我的生活里,有多少“初见”已被我遗忘在角落?我想起第一次踏上异国土地时,那种空气中弥漫的陌生香气带来的兴奋与微微不安;想起与挚友初次见面时,因为一个共同话题而双眼发亮的瞬间;想起第一次读到某位大师作品时,那种脑洞大开、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重新定义的震撼。

这些时刻的珍贵,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纯粹性。董卿的散文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,带领我重新检视这些记忆宝藏。我意识到,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奢望,它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铭记与练习来实现。例如,在清晨醒来时,尝试用第一次看到这世界的眼光去看待窗外的阳光;在与家人共进晚餐时,怀揣着初次约会般的珍重与感激。

四、永恒的回响

董卿的这篇散文,给予我的不仅是一次的阅读体验,更是一种持久的心灵滋养。它如一盏清茶,余味悠长。它提醒我,生活的质感并非由宏大的事件堆砌,而是由无数个“初见”般的微小瞬间编织而成。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,也无法让关系永远停留在最初的热烈,但我们可以选择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流逝与变化。

保有“初见”之心,意味着永远给生活留有惊喜的余地,永远对他人抱有一份宽容与理解,永远对世界怀有探索的欲望。这是一种主动的、充满生命力的活法。感谢董卿老师,用她的智慧和文字,将一句古典词句淬炼成照亮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火炬。这篇《人生若只如初见》,将会是我时常重温的篇章,它在我心中激起的回响,必将伴随我很长很长的路。人生之路,道阻且长,愿我们都能怀揣一份“初见”的赤诚,踏歌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