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营州歌古诗的塞外遐思日记

《营州歌古诗》的塞外遐思日记

楔子:诗卷中的风沙声

晨起整理书柜时,那本泛黄的《唐代边塞诗选》从架顶滑落。翻开褶皱的扉页,高适的《营州歌古诗》赫然映入眼帘:"营州少年厌原野,狐裘蒙茸猎城下。虏酒千钟不醉人,胡儿十岁能骑马。"刹那间,纸页间的墨字仿佛化作塞外旷野的风,将我卷向千年前的辽西草原。

第一幕:诗中的少年猎手

闭目凝神间,仿佛看见营州少年策马飞驰的身影。貂裘在朔风中翻飞如云,鞍鞯上的银饰撞击出清脆的节拍。他们逐鹿于长白山下,张弓于辽水之滨,被塞外风沙淬炼的眼眸亮如寒星。这与中原吟风弄月的文人截然不同,胡汉交融的豪迈气息穿透诗句,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原始的生命张力。

时空交错的行旅

午后查阅地图时惊觉,唐代营州竟与我的故乡辽东毗邻。突然生出踏访的念头,当即驱车前往朝阳县——古营州治所所在。车过凌河时,见暮色中牧人赶着羊群涉水而过,恍若“胡儿十岁能骑马”的鲜活注脚。那些被史书简笔带过的游牧民族,正是以这般姿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剪影。

第二幕:舌尖上的诗韵

在当地农家院品尝烤全羊时,店主捧出自酿的糜子酒。琥珀色的酒液在粗陶碗中荡漾,让我想起“虏酒千钟不醉人”的描写。原来这种低度数的发酵酒,正是游牧民族抵御严寒的智慧结晶。醉意朦胧间,似乎听见毡帐里传来的胡笳声,看见篝火旁起舞的奚族少女,那些被诗句凝固的瞬间突然在味觉中复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