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荷风送香——记一次与荷花古诗的邂逅

荷风送香——记一次与荷花古诗的邂逅

七月二十日 晴

今日傍晚,信步至城南公园的荷塘。这原不是预谋的拜访,只是暑热难耐,想寻一处清凉地,却不期然撞进了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,一场与无数荷花古诗遥相呼应的邂逅。

远远地,便闻得一阵阵清香,非兰非麝,淡雅而悠远,仿佛一条无形的丝带,牵引着我向前。这香气,立刻让我想起了周敦颐《爱莲说》中的那句“香远益清”。以前在课本上读到,只觉得是文人的夸张修辞,今日亲身体验,方知古人诚不我欺。这香味并非扑面而来的浓烈,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,细细捕捉,它便萦绕在你的鼻息之间,愈远愈觉其清冽纯粹。

接天莲叶无穷碧

走近塘边,视野豁然开朗。只见田田的荷叶,挤挤挨挨,几乎铺满了整个水面,真真是“接天莲叶无穷碧”。那绿色是有层次的,新生的嫩叶是黄绿色的,带着一种娇怯的生机; fully grown的则是深沉的墨绿,厚重而沉稳;其间还点缀着一些边缘已泛黄的叶子,诉说着季节流转的悄悄话。一阵微风拂过,满塘的荷叶便翩翩起舞,宛如千万把翠绿的罗伞在摇曳,又仿佛一群身着绿裙的仙子在水面上踏着凌波微步。水珠在叶面上滚动,晶莹剔透,时而汇聚成一颗硕大的珍珠,时而又因叶子的倾斜而滑落水中,发出“嘀嗒”轻响,漾开一圈细细的涟漪。

映日荷花别样红

当然,最引人注目的,还是那万绿丛中点点红的荷花。它们姿态万千,有的含苞待放,如同一支支蘸饱了胭脂的毛笔头,直指苍穹,蕴含着无限的诗意与期待;有的则已灿然绽放,花瓣层层叠叠,粉白的面庞上透着淡淡的红晕,在夕阳的余晖下,果然当得起杨万里那句“映日荷花别样红”。那红色并非单一,花瓣尖是浓艳的粉红,愈往花心处颜色愈淡,最后几乎化为纯白,簇拥着中间嫩黄色的小莲蓬。几只蜻蜓被这美景吸引,时而在花间穿梭,时而俏立在花苞尖端,这不正是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的生动写照吗?

我倚在湖心小亭的栏杆上,望着眼前这一切,脑海里那些曾经背诵过的、关于荷花的古诗句竟不由自主地纷至沓来。李商隐的“留得枯荷听雨声”让人想象秋日的萧瑟;王昌龄的“荷叶罗裙一色裁”则描绘了采莲女的娇俏;李白那句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更是对荷花最本质的赞美。这些诗句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,它们被眼前的实景赋予了生命,有了颜色,有了香气,有了温度。我突然理解了古人为何对荷花如此钟情,它不仅是夏日的景物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生于淤泥却不染污秽,濯于清涟却不显妖媚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。这种高洁、坚贞与宁静,不正是历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吗?

夕阳渐沉,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,与满塘的荷花交相辉映。游人渐稀,周遭愈发宁静,只听得见蛙声偶尔从荷叶深处传来。我深吸一口弥漫着荷香的空气,心中感到无比的平静与充盈。今日这场不经意的邂逅,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嗅觉的盛宴,更是一次与千百年前诗人们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。荷塘依旧,古诗永存,而这份由它们共同带来的美的感动,将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,芬芳我的岁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