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 古诗 白居易: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日记
一、晨起读诗
清晨微雨,窗台盆栽的绿草挂着晶莹水珠。翻开《白居易诗集》,目光停留在脍炙人口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"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"这二十个字突然不再是课本里的考点,而是穿越千年的生命密码。白乐天中进士时年仅二十九岁,此诗作于应考习作,却道尽天地轮回的真理。我抚摸书页间仿佛触摸到长安城外的原野,看见那个白衣少年正凝视着在春风中摇曳的青草。
二、午间寻草
正午阳光正好,我特意走到城市边缘的湿地公园。这里没有"远芳侵古道"的意境,却有蒲公英从砖缝顽强探首,狗尾草在步道旁自成风景。忽然理解白居易为何以草喻世——他写《钱塘湖春行》时观察"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",作《观刈麦》时慨叹"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",始终将目光投向最卑微却最坚韧的生命。正如他在《续古诗》中写的"雨露长纤草,山苗高入云",这种对平凡事物的关怀,让他的诗作历经千年仍带着泥土的清香。
三、暮时感怀
夕阳西沉时,我在笔记本上抄录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全文。注意到后四句"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"常被忽略,实则与前四句构成完美闭环。草木枯荣是天道循环,人间聚散亦是生命常态。白居易晚年自称"醉吟先生",仍保持着"野火烧不尽"的赤子之心,他在《池上篇》写道"勿谓土狭,勿谓地偏,足以容膝,足以息肩",这种如草芥般安于天命的豁达,或许正是现代人缺乏的生命智慧。
四、夜阑沉思
深夜合上书卷,忽然想起白居易在《与元九书》中的自述:"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"他一生创作三千多首诗,始终秉持"惟歌生民病"的创作理念。就像他笔下的小草,既见证过"野火烧不尽"的劫后重生,也承载着"萋萋满别情"的离愁别绪。此刻窗外的草坪正在夜雨中悄然生长,这些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生命,恰似白居易那些平白如话却直抵人心的诗句,在时光的长河里生生不息。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从中汲取力量,这或许就是文学最伟大的"春风吹又生"。
今日与白居易的草诗对话,让我明白真正的永恒不在于璀璨夺目,而像原上草般在枯荣循环中坚守生命本色。当我们在红尘奔忙时,或许该学学白乐天,偶尔俯身看看那些被忽略的青青芳草,那里藏着关于生命最本真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