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秋日随想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的秋日随想

十月二十三日 阴转小雨

清晨推开窗时,秋风裹着细雨扑在脸上,突然想起杜甫那句"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"。这座城市的钢筋水泥自然不会被秋风卷走,但窗前那株梧桐的枯叶,正以每秒三片的频率坠落。

一、诗中的秋风穿透千年

重读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发现杜甫笔下的秋风带着具象的疼痛。"布衾多年冷似铁"七个字,让我的羽绒被突然变得沉重。诗人将"娇儿恶卧踏里裂"的细节写得如此真切,此刻楼下传来孩童踩水坑的笑闹声,竟与千年前的啼哭形成奇妙共鸣。

注:据考证,此诗作于公元759年秋,杜甫47岁。安史之乱中流寓成都,搭建的茅屋被秋风摧毁。全诗由叙事升华至"安得广厦千万间"的崇高理想,体现儒家仁爱精神。

二、现代人的茅屋困境

午后路过拆迁工地,铁皮围挡里露出半截茅草屋顶。工头说这是最后一座待拆的农舍,主人坚持要等秋收后才搬离。忽然理解杜甫"唇焦口燥呼不得"的无奈——我们都在守护各自的"茅屋",或是三十平米的出租屋,或是存着老照片的云盘。

傍晚收快递时,纸箱上沾着几根金黄稻草。这让我想起诗人描述的"茅飞渡江洒江郊",如今茅草成了文创店的装饰品,标价38元一束。历史总是这样,把苦难熬成美学。

三、秋雨夜的重读

夜雨渐密时,用平板电脑临摹诗稿。电子笔划过"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"这句时,窗外正好有外卖员冒雨送餐。忽然觉得杜甫的愿望实现了,却又没完全实现——我们有了广厦,但寒士仍在奔波。

临睡前把空调调高两度,想起古人"床头屋漏无干处"的窘迫。这个秋夜,在中央供暖的房间里,我对着发光的屏幕郑重抄下:"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