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雨巷日记》——青石板上的时光印记
美文摘抄300字
“撑着油纸伞,独自彷徨在悠长、悠长又寂寥的雨巷……”戴望舒的诗句总在雨季浮上心头。今晨的雨丝细密如绣,我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,看屋檐滴水在石阶上敲出碎玉般的声响。巷口的老槐树低垂着枝叶,仿佛在聆听雨滴与时光的私语。
转角处那家茶馆飘出茉莉香,混着雨水的清冽,让人想起童年外婆的搪瓷缸。木格窗棂后,老板正用铜壶煮水,白雾袅袅间,他抬头冲我笑了笑——这笑容像极了旧书里夹着的褪色糖纸,甜得有些泛黄。三两个老人围坐八仙桌,用方言争论着三十年前的龙舟赛,他们的皱纹里藏着整条巷子的故事。
日记延伸
午后雨歇,我坐在斑驳的砖墙下写日记。蚂蚁队伍正搬运着被雨水打落的槐花,它们或许比我更懂这座巷子的脉络。卖麦芽糖的梆子声由远及近,穿蓝布衫的货郎担子两头晃着,竹筐里玻璃罐碰撞出清脆的调子。忽然想起张爱玲说:“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,那就是樟脑的香。”
暮色染透瓦檐时,路灯一盏盏亮起来。灯光透过水洼折射在墙上,像极了小时候用万花筒看到的幻影。收废品的老人摇着铜铃走过,身后三轮车载着叠成小山的纸箱——那里面也许有谁未寄出的信,或是孩子画歪了太阳的作业本。此刻的雨巷像被时光浸泡过的宣纸,每一处褶皱都洇着故事。
合上日记本时,月亮已爬上马头墙。远处传来评弹的琵琶声,叮叮咚咚像在数落雨的韵脚。忽然明白,所谓乡愁,不过是青石板上那些被脚步磨亮的晨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