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中的墨香
清晨六点,窗外的麻雀刚叫醒第一缕阳光,我便在实木书桌前铺开宣纸。美文抄写5字左右的习惯已坚持三年零四十八天,今天要临摹的是《小窗幽记》选段:"山静似太古"。蘸墨的狼毫在纸上行走时,能听见笔尖与纤维摩擦的沙沙声,像春蚕啃食桑叶般令人心安。
五字禅意
这五个字竟让我对着砚台发怔许久。山如何能静到像太古?笔锋转折间忽然明白,所谓抄写不是机械复制,而是要让每个字从视网膜烙进灵魂。当第三个"太"字总写不出浑厚感时,我改用悬腕法,手腕悬空三寸,让呼吸带动笔杆震颤,墨迹终于有了山峦叠嶂的苍劲。
午后的文字修行
午后雷雨突至,雨滴在瓦片上敲出《广陵散》的节奏。翻开《陶庵梦忆》,选中"月到梧桐"四字半句。美文抄写5字左右的奥义,在于用身体记忆文字的骨相。我用左手压住宣纸右角,右手执笔逆锋起势,"月"字最后一钩要像新月般扬起,笔肚含墨太多,在"桐"字木字旁洇开墨花,反倒有了梧桐夜雨的意境。
砚边偶得
傍晚整理习作时发现,今日所抄十二幅作品中,竟有七幅都在五字以内。突然惊觉古人"惜墨如金"的真谛:王羲之写"永"字八法可参书法,陶渊明"采菊东篱下"五字即见南山。美文抄写5字左右的练习,原是教人懂得文字如米,粒粒皆需慢嚼。
夜灯下的顿悟
临睡前重读《菜根谭》,"风来疏竹"四字让我触电般坐直。原来真正的美文从不在乎字数多寡,就像疏竹遇风,留白处皆是文章。摊开最后一张宣纸,我以枯笔写"疏"字竹字头,飞白处似有清风穿过。这夜梦中,看见自己变成执笔的竹简,身上刻满五字左右的月光。
墨池记:今日所用墨锭为乾隆年间的"铁斋翁",研磨时加入两滴桐油,使"太古"二字有金石味。纸是泾县仿宋罗纹,每抄五字需吸墨三次。最满意的"似"字藏锋处,墨色分五层,如远山含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