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——一则关于坚持的日记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——一则关于坚持的日记

2023年10月15日 晴

清晨读到陶渊明《读山海经》中"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"这句诗时,窗外的梧桐叶正簌簌落在阳台上。那只传说中的小鸟,叼着细小的树枝,誓要填平浩瀚东海的身影,突然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。

一、神话里的永恒意象

《山海经》记载的这个故事,总让我想起书房里那盆三年才开花的君子兰。每天浇水时,父亲总说:"你看精卫填海,我们养花也算不得什么。"起初觉得这话夸张,直到某个清晨看见第一簇橙红色花苞破土而出时,突然明白了微小坚持的意义。

二、生活里的"微木"

下午整理旧物,发现初中时的错题本。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,像极了精卫羽毛上沾着的海沫。那时为解一道几何题常熬到凌晨,母亲笑我"比精卫还固执"。如今想来,正是这些看似徒劳的"衔木"时刻,最终垒成了通往重点高中的阶梯。

三、沧海桑田的启示

傍晚散步至新开通的地铁站,工程铭牌显示建设历时1825天。忽然记起地质学老师说过,渤海湾每年确实会因泥沙沉积缩减几厘米。原来精卫的故事不仅是神话,更暗合着"滴水穿石"的自然法则。归途买了个陶土花盆,准备栽种新的花苗——这次想试试五年才能开花的铁线莲。

夜记

台灯下重读这句诗,发现"微木"与"沧海"的对比里藏着惊人的力量。我们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着精卫般的事:写没人看的博客、练不见进步的字帖、读似乎无用的书籍。但或许正是这些"无意义"的坚持,才让生命像海岸线般,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真实的改变。

(全文共计628字)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你认为这两则故事反映...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你认为这两则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名怎样的愿望和精神? 答案: 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你认为这两则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名理解,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。©2022 Baidu |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| 使用百度前必读 | 文库协议 | 网站地图...

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意思

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意思 《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意思》是指一个流传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。故事讲述了一只鸟类精灵精卫,在遭遇意外坠落海中后,为了填平沧海而不断将嘴里衔来的微小的石子投入海中的故事。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类永远要不断努力奋斗,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行为,象征着...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 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 诗句解释:“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”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《读山海经·其十》全诗共十三首,此为第十首,字面意为:精卫鸟衔着细小的木块,决心用它们填平浩瀚的沧海。精卫: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,传说为炎帝太阳神的小女儿女娃所化。据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记载,...

“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”陶渊明《读山海经十三首》翻译赏析_百度文 ...

[译文]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,将要填平深深的大海。 [出自]晋陶渊明《读山海经十三首》之十 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 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 同物既无虑,化去不复悔。 徒设在昔心,良辰讵可待! 注释: 《读山海经》共十三首,成一组,本诗是第十首。《山海经》共十八卷,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...

...经陶渊明精卫①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②,猛

精卫①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②,猛志固常在。同物既无虑,化去不复悔③。徒设在昔心④,良辰讵⑤可待!注 ①精卫:传说中炎帝的女儿。游于东海,被溺死,化为鸟,总是衔西山木石,投到东海里,想把东海填平。②刑天舞干戚:刑天,兽名.传说刑天与天帝争神,天帝砍断了他的头,他就以乳为眼,以脐为口,...

怎样理解“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”这两句诗?

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”精卫为复溺死之仇,竟口衔微木,要填平东海。精卫之形,不过为一小鸟,精卫之志则大矣。“精卫衔微木”之“衔”字、“微”字,可以细心体会。“衔”字为《山海经》原文所有,“微”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,两字皆传神之笔,“微木”又与下句“沧海”对举。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...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全诗意思及赏析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全诗意思及赏析 全诗内容如下: 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同物既无虑,化去不复悔。徒设在昔心,良辰讵可待。 这首诗的意思是: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,要用它填平沧海。刑天挥舞着盾斧,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。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,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。如果没有...

一道语文题读《山海经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,猛...

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刑天舞干戚,猛志故常在。同物既无虑,化去不复悔。徒没在昔心,良晨讵可待!1.解释括号里的词 将以填(沧海)[ ](猛志)故常在 [ ]2.本诗前两句叙述了两个神话故事,分别是( )、( )。诗中赞扬了他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,用以寄托一种慷慨不平的情怀。3.比较《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