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筝声入梦——记一次听筝有感

筝声入梦——记一次听筝有感

一、初闻筝音

昨夜忽闻邻家传来阵阵清越之声,推窗细辨,竟是古筝之音。那弦音时而如高山流水,时而似幽谷回风,在夏夜的月色中荡开层层涟漪。我不由放下手中书卷,闭目聆听这穿越千年的声音。

1. 弦上春秋

《乐府诗集》有云:"秦筝吐绝调,玉柱扬清曲",此刻方知古人诚不我欺。每一轮指法都像在拨动历史的琴弦,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反弹琵琶的飞天,还有白居易笔下"大珠小珠落玉盘"的琵琶行——虽乐器不同,但这份穿透时空的韵味何其相似。

二、诗意栖居

筝声渐转《高山流水》,忽然记起李端《听筝》中"鸣筝金粟柱,素手玉房前"的句子。月光斜照在窗棂上,恍惚看见有位唐装女子正在竹林深处抚筝,她的指尖流淌着王维"弹琴复长啸"的禅意,又带着李清照"怎一个愁字了得"的婉转。

2. 声画交织

当《渔舟唱晚》的旋律响起时,眼前竟浮现出这样的画面:夕阳将洞庭湖水染成金红色,一叶扁舟载着满舱莲蓬归来,船头老翁随着筝声轻打节拍。这让我想起范仲淹"渔歌互答,此乐何极"的意境,原来诗词与音乐从来都是相通的。

三、余韵悠长

曲终时已近子夜,但耳畔仍萦绕着《汉宫秋月》的余韵。忽然懂得为何苏轼会说"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"。真正的艺术大概就是如此,能在人心里种下一颗种子,待某个雨夜便悄然生长成林。

今夜枕着筝声入眠,梦里尽是敦煌的飞天壁画、宋徽宗的听琴图、还有《全唐诗》里那些关于音乐的诗篇。这穿越千年的声音,原来早已把我们的文化基因谱成了永恒乐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