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笔落惊风雨——日记一则

笔落惊风雨

壬寅年八月十五 夜雨独坐

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,像是天上仙人无意打翻的墨壶,将整片夜空染作深黛。我独坐书斋,案头一盏清茶氤氲着白气,映照玻璃窗上纵横的雨痕。忽然想起杜工部那句"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",心中蓦然涌起万千思绪。

幼时初学握笔,父亲执我手腕,在毛边纸上写下"人"字。那支狼毫笔在掌中颤抖如风中嫩竹,墨汁滴落纸面,洇开如乌云蔽月。父亲笑道:"笔虽轻若鸿毛,落纸却重若千钧。"当时不解其意,如今在无数个这样的雨夜,方知一笔一划皆可叩问天地。

一、笔之重

前日整理旧箧,翻出祖父的手稿。泛黄的宣纸上,小楷工整如列阵兵士,记录着甲辰年治水事宜。某页角落有墨迹深陷,似是写信时泪落纸笺。祖母说那日堤坝初成,祖父疾书捷报,笔锋如刀,几乎划破纸张。原来"惊风雨"非是诗人狂语,当笔墨与苍生相连,真的能令山河动容。

今人惯用键盘敲击,已少体会毛笔的质感。但每当握管临帖,仍能感觉千年文脉在指间流淌。柳公权的筋骨,颜真卿的气节,苏东坡的旷达,皆通过笔锋与后人对话。这等传承,岂是数码信号所能承载?

二、墨之韵

午后访友,见其画室新作。丈二宣纸上墨色淋漓,浓处如夜潭深不可测,淡处似晨雾若有还无。最妙是画面留白,竟似有风雨之声呼啸而过。友人说此画灵感来自陆游"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",墨韵中藏着时间的脚步声。

归来路上经过文具店,见孩童挑选钢笔。那专注神情令我想起少年时得到第一支金笔的雀跃。现今虽多用电脑写作,却始终保持手写日记的习惯。因知笔墨有情,记录的不只是文字,更是腕底波澜、心间气象。

三、纸之忆

雨渐疏落,茶已三沏。翻开去岁日记,纸页微卷,墨香犹存。某页记载台风过境时,我于灯下抄写《岳阳楼记》,忽闻窗外树折声如裂帛。当时笔下正写到"先天下之忧而忧",心潮澎湃竟不能续。

笔墨纸砚看似静物,实则有生命温度。王右军写《兰亭序》时醉意酣然,颜鲁公书《祭侄稿》时悲愤交加,这些情感都凝固在点画之间。今人展卷仍能感受千年前的悲欢,这才是"惊风雨"的真谛——以有限之笔墨,叩无限之时空。

夜雨初歇,云破月来。收拾笔墨时发觉,方才信手所书竟是"安得广厦千万间"之句。想来工部若见今朝楼宇林立,当另有一番感慨。遂添写两句:"风雨虽惊笔底墨,不及人间温暖多。"

笔搁纸静,万籁俱寂。唯有心潮随月色起伏,如墨在砚中慢慢磨开,等待下一次落笔惊风雨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