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竹石中的风骨——山居日记

《竹石》中的风骨——山居日记

壬寅年腊月初七 雾凇凝枝

晨起推窗,见远山雾凇沆砀,忽忆郑燮「咬定青山不放松」之句,遂披氅入后山竹海。冰棱压枝的簌簌声里,恍见千年前墨客以竹为笔,在青石上镌刻不朽风骨。

清·郑燮《竹石》
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
巳时 巡竹札记

拂开积雪可见竹节处冰甲厚度竟超三指,而竹身仍保持着不可思议的弧度——并非屈服,恰似张满的弓弦积蓄着春日的力量。想起东坡先生「可使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」的痴语,此刻方解其意。竹之雅不在形,而在其以虚空之怀纳天地正气,纵使冰雪封山,犹自保持着青翠的呼吸。

午憩岩洞观竹

嚼着冻硬的干粮时,注意到岩缝间一簇矮竹正以扭曲的形态穿透冰层。其根系如古诗所云「立根原在破岩中」,竟将石纹撑出细密裂痕。忽悟中华文人何以千年咏竹不辍:每一节竹腔里都回荡着屈原的峨冠博带,每一片竹叶上都停驻着嵇康的广陵遗韵。它们用碧色经脉传承着士人的精神谱系——在易折的时代里做不易折的魂灵。

暮归得悟

返途时特意绕道南坡,见去年遭雷火焚毁的竹丛已抽新枝。焦黑竹桩旁挺出的嫩笋挂着冰凌,在夕照中折射出七彩光晕。这岂非白居易「野火烧不尽」的竹版本?竹以四年深扎根系换取三旬疯长,恰似文明在黑暗世纪里的默默蓄力。今日方知古人赞竹非慕其形,乃敬其守节于严冬、破土于烈火的时空哲学。

夜归展砚,以竹根烧制的墨块研开旧墨,记此日所思。窗外风摇竹影落于纸笺,恍若千年前的诗句正以新的方式生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