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枝词里寻春迹:一场江南雨日的诗境邂逅
一、晨起听雨忆古韵
清晨醒来时,窗外正淅淅沥沥下着春雨。灰青色的天空下,雨丝如竹枝词中“杨柳青青江水平”的银线,斜斜织就一幅水墨江南。忽然想起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时,曾仿效当地民歌创作《竹枝词》,那些“东边日出西边雨”的意象,不正是这般朦胧中透着清亮的景致么?竹枝词本为巴渝一带的民歌,以笛鼓伴奏,踏歌起舞,后经文人提炼却仍保留着“哀怨清新”的民间风情。我推开木窗,任湿润的风裹着青草气拂面,恍若听见千年前渔人隔江对歌的袅袅余音。
二、踏青寻访诗中境
执伞出门,沿着青石板路向城郊走去。雨中的山茶花沾着水珠,恰似“山红涧碧纷烂漫”的写照。溪边几位浣衣妇人蹲在石阶上捶打衣物,笑声伴着水声流淌,不禁想起白居易“竹枝苦怨怨何人?夜静山空歇又闻”的句子。竹枝词最妙处在于以寻常景物寄情,眼前摇曳的竹林、汩汩的溪流、隐约的山歌,都成了流淌的诗句。我在凉亭避雨时,见一对年轻人共用一伞走过石桥,忽然顿悟“花红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”中那种明丽与哀婉的交织——民歌里的情爱,从来不只是欢愉,更有着山水般绵长的惆怅。
三、茶寮偶得创作悟
午后在街角茶寮小憩,老板娘端来新炒的碧螺春。青瓷碗里茶叶舒展,如同重新活过来的诗行。邻座老翁用吴语哼着小调:“月出江头半掩门,待郎不至夜黄昏……”虽是即兴而歌,却暗合竹枝词“谐俗而雅”的特质。记得清代王士禛评价竹枝词“以唐诗之法度,写楚蜀之风俗”,此刻才真正明白这种创作的真谛——最动人的文字往往生于市井烟火,却又需经艺术的提炼。我掏出笔记本记录所见所闻,雨声渐歇时,纸上已落满斑驳的春痕。
四、暮色归途化诗行
归途霞光初现,被雨水洗过的落日浮在远山上空,宛如一枚腌得透亮的咸蛋黄。几个孩童踩着水洼奔跑,口中念着即兴编的童谣:“燕子飞得低,明朝穿蓑衣……”这种天真的创作冲动,与古人作竹枝词时“借物起兴”的初衷一脉相承。忽然理解为何苏轼贬谪黄州后尤爱竹枝词,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体裁能容纳生命的苦涩与豁达。今日这场雨,让我看见民歌如何从土地里生长,又如何在文人笔下开出不败的花。暮色渐浓时,我揣着一口袋的春雨声与山歌调,仿佛也成了某首竹枝词里横笛斜吹的过客。
(日记终笔于庚子年仲春,窗外竹影摇碎一地月光,恰似未写完的诗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