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竞渡忆屈原——《浣溪沙·端午》中的家国情怀
壬寅年五月初五 晴
清晨被艾草的清香唤醒,母亲已将浸透露水的菖蒲挂在门楣。厨房里飘来粽叶与糯米缠绵的香气,让我忽然想起苏轼那阙《浣溪沙·端午》:“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流香涨腻满晴川。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”
漫步至汨罗江畔,龙舟竞渡的鼓声如雷鸣般震彻云霄。旌旗猎猎,舟子们古铜色的臂膀在阳光下挥动船桨,激起银白浪花。这场景让我恍惚看见千年前的屈原,峨冠博带,行吟泽畔。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,他的悲叹穿越时空,仍在这江面上回荡。
粽叶包裹的文化记忆
午后帮母亲包粽子时,她将两枚红枣嵌进糯米,轻声说:“这就像屈原的眼睛,永远望着他的故国。”忽然明白,我们包裹的不只是食材,更是一个民族千年的思念。陆游那句“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”写的何尝不是这份深沉的情谊?每一根彩线缠绕的,都是文化传承的脉络。
黄昏里的文化沉思
夕阳给江面镀上金辉时,遇见满头银发的楚文化研究者。他指着江心说:“屈原投江处其实在下游,但人们宁愿相信是在这里——因为需要一处具体的地方安放怀念。”这话让我怔住,原来我们纪念的不仅是诗人,更是他代表的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。
归家路上,孩子们手腕的五彩丝线在暮色中流转。想起唐代文秀《端午》诗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千载之下,冤屈早已洗尽,留下的是一种精神的永恒。
今夜准备将《离骚》重读一遍。窗外的月亮像一枚包得太用心的粽子,把清辉裹得严严实实。忽然懂得为什么端午节又叫诗人节——它不仅纪念一个诗人,更在召唤每个人心中那份对美好的执着追求。正如屈原所说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这份求索精神,正是端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