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端午日独酌·忆端午古诗

端午日独酌·忆《端午》古诗

壬寅年五月初五记

晨起推窗,艾香盈室。案头日历赫然朱印"端午"二字,忽忆及唐人文秀《端午》诗:"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"不禁莞尔——这千年未变的粽叶清香里,果然总缠绕着诗意的魂灵。

一、古诗里的端午光影

沏罢雄黄酒,翻检旧书箱。陆游《乙卯重五诗》"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"的明艳,与苏轼"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"的旖旎在纸页间流转。最动心魄当属张耒《和端午》:"竞渡深悲千载冤,忠魂一去讵能还。"龙舟划破的岂止水面,分明是历史长河溅起的诗行。

忽见檐角悬菖蒲,
始觉今朝是端阳。
欲买艾符驱瘴疠,
却寻诗韵祭沅湘。

二、粽叶包裹的千年心事

超市冰柜里堆砌的速冻粽子,总不及祖母三更浸米的虔诚。记得她总吟着"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"的童谣,将五色丝线系在我腕间。如今读《荆楚岁时记》"以五彩丝系臂,名曰辟兵",方知这习俗竟从战国蜿蜒至今。

午后独坐包粽,糯米中混入三粒诗韵:一粒是梅尧臣"屈氏已沉死,楚人哀不容"的悲怆,一粒是贝琼"风雨端阳生晦冥,汨罗无处吊英灵"的苍茫,最后一粒留给范成大"细缠五色臂丝长"的温柔。

三、龙舟划过的文化长河

河畔锣鼓骤响时,正读到黄裳《减字木兰花·竞渡》"红旗高举,飞出深深杨柳渚"。看健儿挥桨劈浪,恍见李白"屈平辞赋悬日月"的银钩铁划。孩童们追逐着分发香囊,恰似杜甫"宫衣亦有名,端午被恩荣"的盛世余韵。

暮色里艾烟袅袅,将手机里亲友的电子祝福与《端午即事》"丹心照夙昔,鬓发日已改"并置。这个既吃着网红咸蛋黄粽,又默诵"忠魂如可招,密迩横山麓"的端午,或许正是古诗最好的当代注脚。

(全篇共628字,糅合12首端午古诗意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