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端午感兴古诗日记:龙舟竞渡与粽香里的怀思

端午感兴古诗日记:龙舟竞渡与粽香里的怀思

五月五日午时书

晨起推窗,微风裹挟着湿润的艾草香气扑面而来,间或夹杂着远处江面上隐隐传来的鼓点声。方才惊觉,又是一年端午至。案头日历上,“端午”二字旁,不知何时被我誊抄上了一行小诗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”这大抵是古人最直白的“端午感兴”了吧。

记忆中,端午总是与祖母的粽子缠绕在一起。那碧绿的箬叶在她指尖翻飞,如同蝴蝶穿花,转眼便包裹成一个饱满的三角。糯米、赤豆、或是中间藏着一小块油亮五花肉的,在锅中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,那香气能弥漫整个老屋的堂前。彼时年纪尚小,只知粽子好吃,对于屈原的悲壮、伍子胥的忠烈、曹娥的孝心,皆懵懂不清。那糯米的软糯香甜,便是童年对端午节的全部“感兴”。

龙舟鼓声中的古今回响

午后,信步至城郊的汨罗江畔——此地虽非屈原投江之处,却也年年承袭着龙舟竞渡的风俗。江面上,十数条龙舟劈波斩浪,鼓声震天,桡手们的号子声与岸边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交织在一起,气氛热烈得几乎要将空气点燃。这景象,与唐代诗人张建封在《竞渡歌》中描绘的“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。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”何其相似!千载之下,这竞技的热忱与对先贤的追念,竟通过这同样的形式,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。

我立于岸边,望着那奋力向前的龙舟,思绪不禁飘远。这震天的鼓声,能否穿越时空,慰藉那沉于江底的孤寂魂灵?人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他,年复一年,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精神——那份对家国炽热的爱、对理想不屈的坚守、以及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执着,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脉,成为了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。这龙舟竞渡,竞的是速度与力量,渡的却是对历史与先人的一份敬意和感怀。

粽香里的文化滋味

归家时,母亲已煮好了一锅粽子。剥开墨绿的箬叶,露出晶莹剔透的糯米,蘸上些许白糖,咬一口,是记忆中最熟悉的味道。然而今日品尝,却似乎比童年时多了一重滋味。这小小的粽子,据传最初是为了投入江中,喂饱鱼虾,以免它们噬咬屈原的躯体。一个充满悲悯与智慧的传说,赋予了一种食物如此深沉的文化内涵。

吃着粽子,再读文秀的那首《端午》:“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感慨。诗人感叹楚江空自浩渺,却无法洗刷忠臣的冤屈。但转念一想,屈原的“冤”或许并未被洗刷,但他的精神却通过这一代代的纪念,通过这端午的粽香、龙舟的鼓声、门楣上的艾草,获得了永生。他的诗篇被传唱,他的故事被铭记,他成为了一个民族关于气节与风骨的永恒象征。这难道不是一种更伟大的“昭雪”吗?

暮色中的感兴

夜色渐浓,城市的霓虹灯次第亮起,冲淡了白日里传统的节庆氛围。手机里充斥着各种“端午安康”的祝福信息。我回复着信息,心想,这个古老的节日,在现代化的今天,其内核依然鲜活。它不仅仅是三天假期,更是一次集体的文化回溯与精神上的洗礼。

“端午感兴”,所感何兴?所兴何在?于我而言,便是于喧腾的鼓声中感受历史的厚重,于平凡的粽香里品味文化的深意,在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里,寻得一个片刻,静心体味先人留下的精神遗产,并思考如何将其传承下去。正如苏轼所言:“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”美好的习俗与情感,纵使跨越千年,依然能引起我们心灵的共鸣。这个端午节,因这一份“感兴”而显得格外充实与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