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怀古:重读《竞渡诗》有感
一、粽香里的千年回响
清晨,母亲将昨夜浸泡的糯米捞出,青翠的箬叶在瓷盆中漾着水光。我坐在一旁,看她灵巧的手指将两片叶子折成锥形,填入糯米、赤豆与腊肉,再用细绳缠紧。厨房里蒸汽氤氲,空气中弥漫着箬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腻。这熟悉的气息,像一把钥匙,倏然开启时光的锁孔——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卢肇那首《竞渡诗》:“石溪久住思端午,馆驿楼前看发机。鼙鼓动时雷隐隐,兽头凌处雪微微。”
诗中描绘的端午盛景,与眼前静谧的厨事形成奇妙映照。原来千年前的端午,早已不局限于唇齿之间的滋味,更是锣鼓喧天、百舟竞发的磅礴气象。诗人用“雷隐隐”形容擂鼓之声,用“雪微微”比喻浪花飞溅,字句间奔涌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豪迈气概。当我念出“冲波突出人齐譀,跃浪争先鸟退飞”时,仿佛听见湘楚之地震天的呐喊,看见龙舟劈波斩浪的雄姿,连飞鸟都惊惶退避的激烈角逐。
二、诗卷中的精神图腾
午后雷雨骤至,我倚窗重读《竞渡诗》。雨水敲打芭蕉的声响,竟与诗中的“鼙鼓动时雷隐隐”奇妙重合。诗人卢肇在唐会昌三年状元及第,此诗作于任职歙州期间。表面写端午竞渡,实则暗喻人生际遇——那艘逆流而上的龙舟,何尝不是寒门学子在时代洪流中奋力前行的写照?
最触动我的是“向道是龙刚不信,果然夺得锦标归”两句。这哪里只是赛龙舟的胜负?分明是对奋斗者的礼赞,对“人定胜天”信念的高歌。古人将自然节气与人文精神如此完美地熔铸一体:五月仲夏,蚊虫滋生,疾病易发,他们却以最昂扬的姿态迎接挑战。艾草菖蒲驱邪避毒,雄黄酒祛除疫疠,而龙舟竞渡则是用集体协作的力量彰显人类面对逆境的勇气。
“竞渡诗”三个字,早已超越文字的藩篱,成为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。它记录的不只是节日欢庆,更是穿越千年的生命律动——那种力争上游的锐气,那种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胆魄,至今仍在我们的血脉中奔流。
三、古今对话间的文化传承
雨歇云散时,社区龙舟队的训练号子从江畔传来。我合上诗卷走向阳台,见暮色中十余条龙舟正破浪前行。鼓手抡锤击鼓,桨手齐声呼喝,虽无“兽头凌处雪微微”的古意,却延续着同样的激情。忽然领悟诗人为何要“馆驿楼前看发机”——这竞渡本就是生生不息的文明薪火。
现代人过端午,常止于三天假期与粽子礼盒。但《竞渡诗》提醒我们:这个节日承载着更厚重的文化内核。那粽叶包裹的不仅是糯米,更是屈原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的求索精神;那龙舟争夺的不仅是锦标,更是集体协作的价值认同。诗人用文字凝固的刹那,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民族如何将生存智慧融入岁时节令。
结语:诗未竟,舟已远
夜色渐浓,我在日记本上抄录《竞渡诗》全文。墨迹渗入宣纸的纹理,如同文化基因渗入民族记忆。千年间,端午的仪式细节或有流变,但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。当我在“向道是龙刚不信”旁落下批注时,江面恰好传来夺冠队伍的欢呼声——古今在这一刻完成隔空对话。
诗人卢肇绝不会想到,他即兴创作的竞渡诗篇,会成为后人理解端午的文化坐标。正如我们今日的生活,也将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新的诗行。惟愿每个端午,我们都不止于品尝舌尖的糯香,更能读懂那些藏在诗词里的精神密码,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,划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桨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