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忆古:《竞渡曲》中的龙舟情怀
五月五日的记忆
清晨,艾草的清香从窗缝钻进来,母亲正在门楣上悬挂菖蒲。翻开泛黄的《全唐诗》,张建封的《竞渡曲》赫然映入眼帘:"五月五日天晴明,杨花绕江啼晓莺……"短短几句,瞬间将我拉回千年前的汨罗江畔。
《竞渡曲》节选
鼓声三下红旗开,两龙跃出浮水来。
棹影斡波飞万剑,鼓声劈浪鸣千雷。
诗中的龙舟盛况
诗人笔下的龙舟竞渡如立体画卷:江面被朝阳染成金色,两岸人潮涌动如彩色波涛。最震撼的是"鼓声劈浪"的比喻,让人仿佛听见牛皮鼓震荡江面的轰鸣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沅江看到的现代龙舟赛——虽然舟身改用玻璃钢,但桡手们古铜色臂膀挥桨的弧度,与诗中"棹影斡波"的描述竟分毫不差。
粽香里的文化传承
厨房飘来粽叶蒸煮的甜香,母亲正将泡好的糯米填入箬竹叶。这让我想起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的"以菰叶裹黏米"古法。诗人未直接描写粽子,但"使君未出郡斋外,江上早闻齐和声"的句子,暗示着端午宴饮的习俗。如今我们依然用五色丝线缠粽,就像缠绕着千年的文化基因。
古今对话
当无人机航拍龙舟赛的盛况在朋友圈刷屏时,我忽然理解《竞渡曲》为何能穿越时空。诗中流淌的不只是对屈原的追念,更是对生命力的礼赞。那些"雷鼓嘈嘈"的激昂与"蛟龙得雨"的酣畅,与现代人追求热血奋进的精神依然同频共振。
黄昏的沉思
暮色中重读"曲终人散空愁暮,招屈亭前水东注",突然惊觉这个节日最动人的矛盾:我们用最喧闹的方式纪念最孤独的灵魂。或许正如诗中所言,正是这种集体欢腾中的个体沉思,让端午的文化记忆永远鲜活。放下诗卷,我在本子里夹进一片今天采摘的艾叶——这是属于我的《竞渡曲》新注脚。
咏端午古诗词赏析
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,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,后人伤其冤死,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,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。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:尽管后人百般歌颂、祭祀,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,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。这首诗言近意远,言简意深,很有力量。再看北宋大...
端午节纪念屈原主题演讲稿
端午节纪念屈原主题演讲稿1 老师、同学们: “彩旗夹岸照蛟室,罗袜凌波呈水嬉,终人散空愁暮,招屈亭前水车注。”刘禹锡这首《竞渡曲》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。端午节,门插艾,香满堂,吃粽子,洒白酒,龙舟下水喜洋洋。这些,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,传统节日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遗产,是民族的精神家...
《端午》古诗赏析(精选8篇)
《端午》古诗赏析 篇1 《临江仙》宋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,天涯节序匆匆。榴花不似舞裙红。无人知此意,歌罢满帘风。万事一身伤老矣,戎葵凝笑墙东。酒杯深浅去年同。试浇桥下水,今夕到湘中。赏析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〔建炎三年〕所作,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,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,旧怀伤时,借此...
《端午节古诗》16卷,浴兰包粽念忠臣,千古不亡湘水身
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、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,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。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,节俗内容丰富,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,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 端午节,起源于中国,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。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...
龙舟开幕式致辞发言稿
篇1 龙舟开幕式致辞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来宾,亲爱的朋友们:大家好!今天,我们齐聚于此,是为了传承千年的龙舟精神。这不仅仅是一场竞技,更是一次对历史的致敬,对文化的传承。龙舟竞渡,源远流长。从屈原投江的悲壮,到汨罗江畔的呐喊,龙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悲怆与豪情。它是一曲悲歌,也是一首壮歌;它是一次...
龙舟 诗词合集
1、《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》 宋·黄庚 时序催人易白头,端阳怀古客添愁。 朱符不写湘累恨,角黍难包楚国羞。 记节何妨斟蚁酒,夺标无复见龙舟。 高歌思远楼前路,掩雨珠帘今在不。 2、《竞渡棹歌》 宋·黄公绍 看龙舟,看龙舟,两堤未斗水悠悠。 一片笙歌催闹晚,忽然鼓棹起中流。 3、《端午东湖观竞渡》 ...
关于端午节的全部古诗
彩旗夹岸照蛟室,罗袜凌波呈水嬉。曲终人散空愁暮,招屈亭前水东注。注释:灵均:屈原字;阗阗:鼓声;螮蝀:彩虹。赏析:描绘沅江龙舟竞渡盛况,从仪式到场面,气势磅礴,兼具风俗与悲情。作者:刘禹锡(772-842),唐代文学家,字梦得,诗文简劲明快。应用:纪录片《中国端午》配诗,展现龙舟竞渡的激烈场景。7...
浓情端午传承文化演讲稿_1
浓情端午传承文化演讲稿 篇1 亲爱的老师、同学们:早上好!再过几天就到了我国一个传统节日,大家知道是什么节吗?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。五月五,是端阳,门插艾,香满堂。吃粽子,撒白糖,赛龙舟,喜洋洋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那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?端午节是为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