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立夏古诗里的光阴流转

立夏古诗里的光阴流转

一、晨起读诗,心随节至

清晨,在啁啾的鸟鸣声中醒来,推开窗,一股温润而微暖的风拂面而来,带着泥土与青草的清新气息,日历悄然翻至“立夏”这一页。心中蓦然想起许多吟咏此节气的古诗,便从书架上抽出那本泛黄的诗集,于窗前静坐,试图在千年前的文字里,触摸今日的光阴。

“赤帜插城扉,东君整驾归。泥新巢燕闹,花尽蜜蜂稀。”陆游的《立夏》诗跃然纸上。寥寥数语,便将节物之变勾勒得淋漓尽致。那仿佛是一面无形的红色旌旗,插在了城市与乡野的门扉之上,宣告着春神的车驾已整队归去,而炎夏的序曲正悄然奏响。抬头望去,檐下的燕子果然忙碌非凡,衔着新泥巩固爱巢,啁啾之声比往日更显急切欢快。院中春日里喧闹的繁花大多已谢幕,但绿荫却愈发浓稠,只有零星几朵晚开的花卉上,偶见蜜蜂身影,不复前时的熙攘。这古诗,竟如一面镜子,精准地映照着窗外此刻的风景,让人顿感时空交错,与古人心意相通。

二、午后闲行,诗境寻幽

午后阳光渐显威仪,却不似盛夏般酷烈,正是散步的好时辰。信步至公园湖畔,脑海中又浮现赵友直的《立夏》诗:“四时天气促相催,一夜薰风带暑来。陇亩日长蒸翠麦,园林雨过熟黄梅。”诗人对季节转换的敏锐捕捉,令人叹服。的确,四季如轮,相催相促,那一夜南风(薰风)过后,空气里便弥漫开初夏特有的、微带暑意的暖融。

放眼望去,湖畔的麦田(虽在都市公园,仍有一小片观赏性麦田)已是一片青翠,在日渐炽烈的阳光下,仿佛能感受到它们蓬勃的生命力正在蒸腾。前几日一场细雨刚过,园中的梅树已结出豆大的果实,隐藏在层层绿叶之下,青涩中透出些许黄意,正应了“熟黄梅”之景。耳边是阵阵蛙鸣初起,远处有孩童追逐嬉戏的笑语。这动态的、生机勃勃的画卷,不正是“蝼蝈鸣,蚯蚓出,王瓜生”这些立夏物候的鲜活注脚吗?古诗并非尘封的故纸堆,它活在每一缕风、每一片叶、每一处生机里。

三、日暮沉思,感怀系之

夕阳西下,给天地万物镀上一层温暖的金晖。回到书房,心中满是今日所见所感。立夏,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在古人诗词中,不仅是对自然风物的描摹,更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怀与时间意识。司马光有诗云:“留春春不住,昨夜的然归。欢趣何妨少,闲心自要稀。”其中不免有对春光逝去的淡淡怅惘,但更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豁达。春去夏来,本是天道常理,无需过分伤怀,而应珍惜当下,拥有一份恬淡闲适的心境。

“夏木已成阴,公门昼恒静。”韦应物的诗句,则描绘出一幅夏日官署中的清幽图景,透露出一种历经喧嚣后的沉淀与安宁。这仿佛也是一种人生启示:步入人生的夏季,或许少了几分春日的绚烂与萌动,却多了几分成熟的绿荫与沉稳的内省。立夏,是成长的节点,是生命从稚嫩走向壮硕的转折。

四、夜灯续笔,薪火相传

夜色四合,华灯初上。我提笔记录下这因立夏古诗而变得丰盈的一日。那些穿越千百年的诗句,如同一位智慧的向导,引领着我更细致地去观察、更深刻地去体会这个节气的每一处细微之美。它们让寻常的日子充满了诗意的韵律和文化的厚度。

立夏的古诗,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是连接过去与现在、自然与人文的优美纽带。它告诉我们,生活不止眼前的琐碎,还有附着在节气之上的诗意与远方。在这光阴流转、万物并秀的立夏之日,能与古人隔空对话,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与默契,实在是一件幸事。愿这份由古诗点燃的感悟,能如夏日初生的阳光,温暖而明亮,照亮更多平凡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