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种黄豆日记300字以上:一粒豆的生命之旅

种黄豆日记300字以上:一粒豆的生命之旅

第一章:播种的希望

四月五日,晴。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,我决定开始一项有趣的自然观察——种植黄豆。取出精心挑选的几粒饱满黄豆,它们椭圆的身形披着淡黄色的外衣,脐部有一条细小的黑线,像一只微眯的眼睛。按照说明,我先将豆子浸泡在温水中。六小时后,豆皮开始起皱,仿佛老妇脸上的皱纹,慢慢吸收水分变得饱满。

下午,我准备好花盆和土壤。松软的黑色腐殖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。我用手指在土壤中戳出几个约两厘米深的小洞,每个洞里放入一粒膨胀的豆子,再轻轻覆上土壤,如同为它们盖上温暖的被子。最后浇透水,水珠在土壤表面滚动,渐渐渗入深处。我将花盆放在阳台光照充足处,期待生命的萌发。

第二章:破土而出的力量

四月八日,多云。连续三天定时浇水,土壤表面依然平静。我几乎要怀疑这些豆子是否睡着了,但想起老师说的“万物各有其时”,便继续耐心等待。今天清晨给盆土喷雾时,突然发现一点嫩白破土而出——是第一株豆芽!它弯曲着茎干,顶端还带着种皮,像戴着一顶小帽子奋力向上。

到了傍晚,又有两株嫩芽钻出土壤。最先出土的那株已经挺直腰板,高约两厘米,头顶的种皮即将脱落,隐约可见两片嫩叶紧紧合拢。豆芽的茎部白中透绿,充满水分的样子显得格外脆嫩。我测量了温度:21摄氏度,湿度60%,这正是豆类生长的好条件。

细微观察记录:

豆苗茎部有极细的绒毛;子叶开始变绿;根系向四周伸展约3厘米;每日生长速度约0.8厘米。我拍摄了不同角度的照片,在观察日记本上绘制了生长草图,并标注各部位名称。

第三章:绿叶的成长

四月十二日,晴。所有豆苗都已出土,最高的已达五厘米。子叶完全展开,呈现出心形,颜色由嫩黄转为翠绿。真叶从两片子叶中间探出头来,起初是卷曲的,像婴儿握紧的小拳头,慢慢舒展开来成为复叶。

今天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豆苗似乎会追逐阳光。早晨它们的茎干向东倾斜,到了下午则转向西方。我查阅资料得知这是植物的向光性。于是我将花盆旋转180度,想看看它们需要多久调整方向。

浇水量从最初的每日20毫升增加到30毫升,因为叶片蒸腾作用加强。我在土壤表面铺了一层薄薄的苔藓保湿,避免水分过快蒸发。用小木棍轻轻支撑稍稍倾斜的豆苗,帮助它们直立生长。

第四章:花苞的惊喜

五月三日,小雨。种植近一个月,豆苗已经长到十五厘米高,枝叶繁茂。今天进行日常观察时,我意外发现在叶片基部藏着几个米粒大小的花苞!它们被绿色萼片紧紧包裹,表面有细密的纹理。

五月六日,第一个花苞开放了。淡紫色的蝶形小花羞涩地低垂着头,花瓣质地薄如蝉翼。花蕊呈淡黄色,散发出极细微的清香。我担心阳台没有昆虫传粉,便用软毛刷轻轻在几朵花之间扫动,进行人工授粉。

生长数据汇总:

植株高度:16.5厘米;叶片数量:12片;花苞数量:7个;土壤PH值:6.8;生长天数:31天。我增加了磷钾肥的比例,希望促进结果。

第五章:收获的思考

五月二十日,晴。小花凋谢后,子房逐渐膨大形成豆荚。最初豆荚是柔软的绿色,慢慢变硬变黄。今天第一个豆荚完全成熟了,我小心地采摘下来,剥开干燥的豆荚,三粒饱满的黄豆滚入手心。

这些新豆子比当初种下的更大更圆,呈现出成熟的金黄色。我将它们放在掌心,感受到生命循环的奇妙。从一粒豆到新的豆子,历时四十五天,我记录了完整生长周期的每一天,写下三千余字的观察日记,拍摄两百多张照片。

这次种植让我深刻体会到:生命成长需要耐心等待,顺应自然规律。植物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生物学知识,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。每一片叶子舒展,每一朵花开放,都是自然赋予的奇迹。我计划将这些新收获的豆子继续播种,让这场生命之旅延续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