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竹溪日记

秋日寻香:重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有感

秋日寻香:重读《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》有感

十月二十日,晴,有风

晨起推窗,忽闻得一阵幽香袭来,清可绝尘,浓能远溢。这熟悉而沁人心脾的香气,是桂花开了。杭州城的秋日,总是被这甜蜜的芬芳温柔地包裹着。我不由得深吸一口气,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皮日休那首绮丽的小诗:“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。至今不会天中事,应是嫦娥掷与人。”

这首诗,像一把钥匙,瞬间开启了我对整个秋天的感知。诗中描绘的,是中秋之夜,桂花如珠玉般从月宫珊珊落下,诗人于殿前拾起那尚且带着泠泠露珠的新鲜花粒。这哪里是写实?分明是一个极尽浪漫的奇幻想象。他将桂花的降临,归结为月宫中嫦娥的馈赠,是仙家之物,沾染着不食人间烟火的清冷与高贵。

香气的邀约

被这首诗和这香气牵引着,我决定今日不去图书馆了,转而到满觉陇一带走走。那里的桂花,应是开得极盛了。一路上,那香味并非一成不变,时而淡雅,时而馥郁,随着风势和远近,玩着捉迷藏的游戏。这正应了宋代诗人邓肃对桂香的赞誉:“清风一日来天阙,世上龙涎不敢香。”世间名贵的龙涎香,在这自然天成的桂香面前,似乎也要逊色几分。

行走在桂花树下,抬头可见那密密麻麻的金色小粒,隐匿在墨绿的叶片之间,“叶密千层绿,花开万点黄”。它们其貌不扬,没有硕大的花瓣,没有艳丽的色彩,只是谦卑地、安静地簇拥着,却以最极致的香气,宣告着自我的存在。这种“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”的气度,才是桂花最令人倾倒的地方。

古人的桂花情结

坐在石凳上小憩,我不禁思索,为何古人对桂花如此钟情?或许是因为它独特的时令性,总是与中秋、与丰收、与团圆紧密相连。李白在《咏桂》中就说:“世人种桃李,皆在金张门。攀折争捷径,及此春风暄。一朝天霜下,荣耀难久存。安知南山桂,绿叶垂芳根。”他将桂花与桃李对比,赞颂其不趋炎附势、不畏风霜的君子品格。

而它的香气,又总与高洁的志向和隐逸的情怀相关联。王维的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,营造了一种空灵禅静的境界,桂花无声飘落的瞬间,与诗人内心的静谧合二为一,成为了精神超脱的象征。南宋词人谢懋的一句“绿云剪叶,低护黄金屑”,则又是何等细腻,他将桂叶比作碧云,精心护卫着如金屑般的花朵,怜爱之情跃然纸上。

这小小的花朵,承载了太多文人墨客的情感。它是相思,是“问讯吴刚何所有,吴刚捧出桂花酒”;它是乡愁,是“昨夜西池凉露满,桂花吹断月中香”;它更是高洁理想的化身,是“不是人间种,移从月里来。广寒香一点,吹得满山开”。

归途的感悟

日影西斜,我带着一身袅袅不散的香气踏上归途。重读皮日休的诗,我有了新的体会。那句“至今不会天中事”,或许并非真的不理解,而是诗人沉醉于这自然馈赠的美好之时,发出的一种欣喜的感叹。他愿意相信这桂花是来自月宫的仙品,愿意为这平凡的秋日景象赋予一层瑰丽的神话色彩。

这正如我们的生活,有时需要一点诗意的想象。我们知其平常,却更愿信其美好。桂花年年盛开,香气岁岁如期而至,而每一次相遇,都因为心中存有的那些诗句,而变得不再寻常。它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常中,依然能保有拾起“露华新”的惊喜,拥有一份相信奇迹的浪漫。感谢这一场秋日的桂花之约,感谢古诗,让平凡的香气,有了穿越千年的重量与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