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示儿》诗教日记:家国情怀的传承
壬寅年冬月初七 晴
今夜批改学生作文时,看到一个小姑娘写道:"爸爸说'家祭无忘告乃翁'就像每年清明节要告诉太爷爷家里好事一样",忽然被这种童稚的理解触动。放学后特意留下这孩子,在洒满夕阳的教室里,我取出粉笔在黑板上默出陆游的《示儿》: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
孩子们跟着朗读时,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。我告诉他们,八百多年前的冬夜,八十五岁的诗人用尽最后气力写下的不是一首诗,而是一个民族的脊梁。有个男孩举手问:"老师,现在没有战争了,为什么还要背这首诗呢?"
这个问题让我沉思良久。我带着孩子们走到操场旗杆下,指着飘扬的国旗说:"陆游盼望的'九州同',在今天就是每一寸土地都不容分割的坚定;他期待的'王师北定',就是此刻守卫边疆的将士们。而'家祭无忘告乃翁'——"夕阳恰好映在孩子们仰起的脸上,"就是让我们永远记得,今天的盛世如他所愿。"
二
傍晚备课重读《剑南诗稿》,忽然注意到陆游临终前半年还写过《示儿》姊妹篇:"闻义贵能徙,见贤思与齐。食尝甘脱粟,起不待鸣鸡。"原来诗人的教子之道从未停留在口头训诫。他亲自耕种"脱粟"粗粮,黎明即起躬耕陇亩,用六十载践行"位卑未敢忘忧国"的誓言。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化,比万卷圣贤书更有力量。
这让我想起父亲。他总在清明祭扫时带着黄酒和《人民日报》,在祖父墓前细细念诵国家发展的新闻。幼时觉得迂腐,如今才懂这就是中国人的"家祭无忘告乃翁"——逝者与生者通过家国叙事达成永恒联结。这种文化基因里镌刻的不仅是血脉传承,更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长河的智慧。
三
深夜整理教学笔记时,忽然领悟《示儿》的深层隐喻。诗人将"九州同"的宏愿与"告乃翁"的家事巧妙嫁接,如同把长江黄河注入自家屋檐下的水滴。这种"家国同构"的叙事美学,让稚子能在分食月饼时理解团圆的意义,在端午龙舟里听见历史的鼓点。所谓文明传承,不就是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历史长卷里的活字印章吗?
批完最后一本日记,有个孩子写道:"我想造艘时空飞船,带陆游爷爷看看高铁和航天站。"我不禁微笑——原来"王师北定中原日"的当代注脚,正在这些澄澈的童心里熠熠生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