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0月15日 晴
清晨重读于谦的《石灰吟》,那句"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"突然让窗外的朝阳都染上了不同的色彩。这首诗像一把钥匙,咔哒一声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。
一、石与火的淬炼
记得初中第一次学这首诗时,语文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重重划下"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"的横线。那时只觉得石灰的命运悲壮,而今在职场打拼五年后再读,才懂得这分明是每个平凡人生的隐喻。
上周加班到凌晨三点改方案时,打印机突然卡纸,雪白的A4纸被齿轮碾出锯齿状的裂痕。那一刻我莫名想起石灰窑里碎裂的矿石——我们何尝不是在一次次破碎中重塑自己?
二、清白的重量
诗中"清白"二字最触动我心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精神的纯粹比明代官吏更难。上周部门为项目争抢资源时,王姐悄悄把客户送的购物卡塞回信封的样子,忽然与诗中"要留清白在人间"的身影重叠。
"物质时代的清白,是敢于对捷径说不的勇气"——我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时,墨迹在纸上洇开,像极石灰水浸润砖墙的痕迹。
三、平凡的伟大
下班路过建筑工地,看见工人正在搅拌水泥。灰白的浆体在夕阳下泛着微光,让我想起《石灰吟》里沉默的奉献。这些支撑起高楼大厦的基础材料,不正像无数坚守岗位的普通人?
- 凌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
- 手术室里站八小时的医生
- 山区讲台上一站三十年的教师
他们都在用生命诠释着"烈火焚烧若等闲"的从容。回家的地铁上,我摸着包里被退回的提案书,忽然觉得那些红色批注不再刺眼。若石灰经得起千度高温,我又何惧这小小的挫折?
夜记
台灯下重抄《石灰吟》,发现钢笔水恰好是青石灰的颜色。或许明天该去建材市场看看真正的生石灰,触摸那份穿越六百年的坚韧。睡前默诵最后一句时,月光正斜斜照在床头的君子兰上——那洁白的花瓣,多像一句未出口的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