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思王维古诗:秋日怀人日记
十月十五日 晴转微凉
晨起推窗,见院中红豆树果实累累,蓦然想起王维那首《相思》: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”诗句如清泉般浸润心田,竟与眼前景致浑然交融。这棵由祖母手植的相思树,历经三十余载春秋,如今已亭亭如盖。记得幼时祖母常抱着我坐在树下,用吴侬软语吟诵这首五言绝句,那时虽不解其中深意,却总能从她微颤的声线里感知某种缱绻情愫。
红豆寄幽思
午后取竹篮采摘红豆,赤若丹砂的果实坠满枝桠,每采一颗便想起王维诗中“愿君多采撷”的殷切嘱托。这些红豆在指间流转,仿佛千年前的诗意穿越时空在此凝结。忽忆起《云溪友议》记载:安史之乱时,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,曾在宴席上吟唱此曲,满座皆掩涕——原来这二十字早已超脱男女情爱,成为乱世中家国情怀的载体。而今太平年月,我们读它时又添新意,或许思念本身就如红豆,历久弥新。
诗境与实景的交融
黄昏时独坐书房,将新采的红豆分装两袋:一袋寄给北国的故友,一袋存进青瓷罐中。摩挲着温润的豆粒,忽然理解王维为何选择红豆作为意象。它不像玫瑰那般炽烈,亦不似明月那般清冷,而是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,可握于掌心、可缀于罗囊、可熬作粥羹,将抽象的情思具象为可触可感的存在。窗外的秋风掠过竹丛,沙沙声竟与诗句的韵律暗合,仿佛盛唐的回音穿越千年,在此刻与我的心跳共振。
夜阑沉思
今夜月色如练,重读《相思》竟品出新的层次。以前只注意前两句的起兴之美,现在才发现后两句的微妙转折:“愿君多采撷”是外向的倾诉,而“此物最相思”却是内向的独白,这种由人及物的视角转换,恰似将汹涌情感收敛于方寸之间。忽然想起去年在西安碑林见到的王维真迹拓本,那清瘦的笔划间透着禅意,原来他早将浓烈相思淬炼成淡然悠远的意境,如同将烈酒窖藏为醇醪。
临睡前将一枚红豆置于枕畔,忽然顿悟:这首流传千年的诗作之所以动人,不在于辞藻华丽,而在于它用最质朴的意象道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密码。就像今夜,我与唐代的诗人隔着时空共享同一份思念的滋味——这或许就是文学最神奇的魔力。
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古诗
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古诗 《望月怀远》原文: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情人怨遥夜,竟夕起相思。灭烛怜光满,披衣觉露滋。不堪盈手赠,还寝梦佳期。一、衍生注释:1. “海上生明月”:在茫茫的海面上,明月渐渐升起。“生”字将明月写得富有生命力,仿佛是从海水中孕育而生。2. “天涯共此时”:天涯海角的亲人朋...
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古诗
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 一 一、原文:《静夜思》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二、衍生注释:1. 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: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,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。2. 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:我禁不住抬起头来,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,...
与相思怀人有关的诗句
”我看着消息,摸着自己手上的红豆串,突然想起王维的诗,原来相思不是苦的,是像红豆一样,甜甜的,红红的,藏在心里,越捂越暖。何当共剪西窗烛 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一、衍生注释 “寄北”就是寄给在北方的人,李商隐那时候在四川巴山一带当官,他老婆在长安...